第186章 激辨刘伯温!(第2页)

 刚出狱又入狱!

 咋滴诏狱才是你真正的家啊!

 这般想着,李祺也是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看向刘伯温,沉声道:“刘先生,咱们先不说钱粮从何而来,咱们分析一下,群臣反对的原因。”

 刘伯温闻言眉头一皱,冷冷回答道:“自然是因为此策劳民伤财,否则还能有什么原因?”

 他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劳民伤财,所以坚决不同意。

 “那只是你刘伯温!”

 李祺冷笑道:“说起来,这也是我的错,当日不该在陛下面前点到为止,以致于陛下就直接这么宣布了。”

 “李文和,你到底什么意思?”刘伯温本能地察觉到不对。

 “群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此策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利益!”

 “以往百姓子民在乡野间老老实实地耕田种地,靠天吃饭,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因为朝廷政策的严苛禁锢,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耕田种地,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

 “可是一旦以工代赈推行下去,百姓子民就有了另外一条活路,他们发现出去做工也能养活家小,种田对他们来说已不是唯一的生路,那么百姓子民对士绅权贵的依赖便会逐年下降,这就是满朝公卿尽皆反对的真正原因。”

 刘伯温闻言一怔,如遭雷击。

 “百姓子民都去做工修路搞基建了,那谁来给这些士绅老爷、权贵老爷耕田种地呢?难道他们自己亲自去耕种吗?别开玩笑了!”

 李祺语气平淡,说出来的话却发人深省。

 “而且,这样一来不但士绅权贵的收入会降低,而且他们在民间的威信和号召力也会下降,因为以往他们掌控了乡野间的田地,就能够掌控依赖田地生存的百姓子民,但是如果当百姓不再依赖田地,那么他们就无法继续掌控百姓,反倒是朝廷可以借助修路搞基建,打破士绅乡绅对乡野百姓的掌控封锁!”

 “现在,刘先生明白了吗?”

 刘伯温神情怔忡,随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难怪当日韩宜可发言后,几乎整个朝堂都站出来反对。

 原因竟然会是如此!

 刘伯温还以为,大家都是为了百姓子民着想啊!

 “钱粮从何处来?”

 听见这个问题,李文和顿时笑了。

 他能够理解刘伯温为何反对,因为现在大明缺的就是钱粮。

 国家大事,钱粮二字,没有钱粮,任何政策都是空谈。

 刘伯温之所以反对,就是因为没钱没粮,这一代百姓子民已经很苦了,经历了元末乱世,好不容易等到了天下一统,结果还要从他们身上搜刮民脂民膏,压榨他们进行劳役,天下哪有这般道理?

 当日那场正旦大朝会,京城里面但凡五品及以上的文武官员全部都要参加,这是国家一年计划之始,很多国家大计都会在大朝会上面宣布,六部百司也会按这个大方向前进。

 结果如此隆重的场合,老朱陛下脑子一热,在前面那些改革全部得到顺利施行之后,在百官听到自己俸禄上涨正为此欢欣鼓舞的时候,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出了修路搞基建的计划,并宣布打算将此定为百年国策。

 这下可算捅翻了马蜂窝,整个奉天殿都沸腾了。

 那可是大朝会啊!

 如此隆重的场合,老朱陛下不计后果地公然说出修路搞基建,还将此策定为百年国策。

 最重要的是,这个国策,他并未得到六部百司等官员的认同。

 现在大明的朝堂风气,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朝政国事都是君臣一起商量,就算政见不合,那也是暂时搁置,私下里老朱陛下再与几位重臣继续商量,争取说服对方,最后与重臣们达成一致后便对外公布。

 这次老朱陛下却单方面宣布修路造船,着实让朝臣们惊愕万分。

 于是奉天殿里面顿时炸锅了。

 新任监察院左都御史刘伯温站出来激烈反对,有人带了头,剩下的人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纷纷出班反对。

 理由嘛,正是劳民伤财,国库空虚无以为继。

 站在臣子的立场上,老朱陛下修路搞基建的决定是劳民伤财的,如今正值大战在即,大明对外战事不断,本就空虚的国库不知要支出多少钱粮。

 而且这国策一旦定下,那就不只是今年,而是以后的每一年,朝廷都要拨出一大笔巨额开支,不知道多久才能够缓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