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文字演变(第2页)
字迹厚重但却难掩飘逸。
这字迹正是出自礼部尚书颜回之手。
颜回是鲁人,后跟随孔子入楚之后至今已经有二十七年了,颜回作为继孔子之后,已经成为了楚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书法上也是极具造诣,如今入乡随俗,也是写得一手好鸟篆。
在楚国迁都之时,各殿的牌匾基本上都是出自颜回之手。
世人都以为是秦国一统之后才有了统一的文字,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全面。
周天子取代商王朝之后,文字又得到了进一步演化。
商王朝注重祭祀,文字多是刻在动物的骨头上,所以商朝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
而周王朝之后,喜欢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周王朝前期的文字又被称作为金文。
西周晚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文字多是刻写在竹简或者帛书上,所以金文又继续演化,成为现在的大篆。
在西周后期和东周前期各诸侯国使用的官方文字都是大篆。
大篆比起甲骨文、金文的音节更多,更容易书写,所以才有了周王室礼教天下的基础。
之后周王室东迁,影响力日益衰微。
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又因为各自国情、地域、生活方式的不同,又在大篆的基础上再次演化,这才有了如今各国不同的文字。
如秦国的小篆,齐国的陶文,燕国的金文,晋国的金文,楚国的鸟篆等。
燕晋两国虽然都被称为金文,但在读音和书写上都有较大的差异。
但为了便于交流,诸侯国之间的国书还是用大篆来书写,就像贵族们平时在交流的时候用的都是周王室的雅言。
在江淮以南,楚国、吴国、越国使用的都是鸟篆,是在篆书基础上添加鸟、虫、兽等图案化的笔画,字形蜿蜒曲折,线条繁复华丽,常以夸张的鸟首、羽翼、虫足等元素点缀,保留甲骨文、金文的象形特征,但更注重艺术变形,部分字形几乎演变为图腾符号。
楚、吴、越三国的鸟篆风格差异明显,如楚国的鸟篆飘逸灵动,越国的则更加繁缛,但也算是大同小异。
如今楚国已经统治了吴地、越地、巴蜀之地,为了进一步消除这些地方与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隔阂,在各新得之地上创办郡学,教导少年们楚国的文字和语言,并传输忠君爱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