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风水轮流转(美利坚版)(第2页)

    大唐税收的主要增长额就在这三个上面!

    剩下的一亿三千万的收入,除去官府经营的国有企业的营收之外,就是军火贸易,以及战争赔款。

    其中,官府经营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各地的大型炼钢厂,化肥厂,水泥厂,造船厂,汽车制造厂,机械制造厂等大规模重工企业。

    随着大唐的工业发展,以及大兴基建,这些企业发展的非常快,利润也是逐年增长。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汽车制造厂了。

    一辆汽车公开售价是1万块银元,即便是给官员勋贵打折之后,售价也有8888块银元。

    这里面的利润最少都有一半。

    去年一年,大唐的汽车制造厂生产出售了数百辆汽车。

    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只能说是可想而知。

    军火贸易也自不必提,由于其暴利性,军贸始终是大唐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去年一年中,大唐的军贸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缅甸,二是印度,三是美国。

    其中,缅甸方面多是现金支付。

    而印度的话,则是办的贷款。

    战争时期的印度莫卧儿汗国即便想要现金支付,也给不出那么多钱。

    是故,只能贷款!

    战争结束后,莫卧儿汗国方面会以粮食或是矿产来抵债。

    嗯,以大唐目前的情况,粮食和矿产属于再多都不嫌多的那种。

    以大唐的人口数量,粮食和矿产再多也能消化掉。

    而大头,其实还是在美国方面。

    美国南北双方为了打内战,如今都在全力备战,向大唐购置军火武器。

    大唐和美国的军火贸易额已经连续数年提升,光是开泰四年一年,美国南北双方共向大唐购买了小两千万块银元的军火。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南北双方在军贸中的支付方式,除去现金支付之外。

    还向大唐用铁轨之类的工业品,以及劳务派遣来抵债。

    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大唐的第一条铁路,便是和美国方面合伙修的。

    后来美国方面要向大唐购置军火,由于现金不足,便动了劳务派遣的念头。

    准备通过派人来给大唐修铁路,借此抵债。

    也就是说,如今,已经不是华工给美国人修铁路,而是洋工给大唐修铁路!

    这个就叫做风水轮流转!

    而铁轨,则是附带产品!

    大唐如今的钢铁产业虽然在飞速发展,但依旧有些无法满足大唐本土大兴基建的需求。

    是故,在自家工厂的产能无法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暂时向外采购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反正拿军火换铁轨,以军火贸易的暴利,大唐是肯定不会吃亏的。

    除此之外,还有则是在南京新约签订过后,英国方面给大唐的战争赔款。

    4200万块银元!

    这对于大唐的财政收入来说,可实在是一项巨大的补益。

    其他不敢说,最起码,这4200万块银元的战争赔款,完全足以覆盖大唐对英国开战之后的军费支出。

    甚至还有盈余!

    很快,李奕便翻阅完了大唐在开泰四年的财政收入报告。

    随后,又开始翻阅起了财政部方面提交的,新的一年的财政支出报告。

    开泰五年中,大唐的财政支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支出。

    这点不用怀疑。

    大唐想要维持统治,这点就不能少。

    大唐的行政支出约占朝廷财政收入总额的18%,不算小。

    二是军务支出,也可以简称为军费。

    开泰五年,大唐的军费支出约占朝廷财政总支出的24%。

    这其中,包括着军方征兵,训练,补充军械,作战,营造要塞等各方面的支出。

    这个比例如果放在后世,绝对是不正常的,说一句穷兵黩武也不为过。

    但在如今这个大争之世,在如今这个工业革命之后,列强在全球范围内跑马圈地的时代,大唐的这个军费比例,并不夸张。

    其中,大头主要是在海军方面。

    李奕刚刚批复了军机处申请筹建印度洋舰队的计划。

    而想要筹建一支舰队,不说别的,光是造舰所需,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外加募兵,训练,营造军港,补充弹药军需等,相加起来,数字相当庞大。

    除去行政支出和军费之外,剩下的支出则主要是两方面。

    三为教育支出。

    朝廷拨款,用于在各地建校,发展教育。

    教育为国家之根本,发展教育无论何时都不会有错。

    四为基建支出。

    包括修铁路,包括全国范围内各地官道的路面硬化工程,包括各地的水利设施修缮,城区改造等工程。

    其中,教育支出约占16%,基建支出则是31%。

    而剩下的11%,则是包括皇室用度,军情处和监察部的活动经费,文化宣传支出等在内的各项零碎支出。

    相加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翻看完这些,李奕在报告上做出批示,然后狠狠的伸了一个懒腰。

    就在他准备喝杯茶,休息休息的时候,外边响起了一阵脚步声。

    王忠迈步来到李奕身边,开口通报道。

    “陛下,内阁方面有最新奏报送来。”

    李奕闻言,微微颔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