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提拔忠良 巩固朝堂(第2页)
在偏远的益州,刺史王渊深知此次举荐责任重大。他与下属们日夜商议,翻阅众多官员的政绩档案,实地考察他们的施政情况。
王渊对下属说道:“此次举荐,关乎大唐未来,我们切不可有丝毫马虎。必须选出真正的忠良之才,为朝廷效力。”
下属们纷纷点头称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筛选,他们最终举荐了一位名叫林羽的县令。林羽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口碑极佳。
与此同时,科举选拔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汇聚长安,怀揣着报国之志,在考场上奋笔疾书。
一位名叫苏哲的考生,在答卷中对消藩之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写道:“消藩之要,在于恩威并施,分化其势,断其财源,抚其民心。同时,朝廷需加强自身实力,选贤任能,方能长治久安。”
主考官们看到这份答卷,不禁眼前一亮。他们一致认为,苏哲不仅学识渊博,且对时局有着深刻的认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朝堂考察环节,各位大臣也都认真履行职责。他们观察官员们在日常政务中的表现,考量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忠诚度。
经过层层选拔,一批忠诚能干的官员脱颖而出。李隆基亲自召见这些新提拔的官员,在大明宫的偏殿内,他目光和蔼而坚定地看着众人,说道:“诸位皆是朕精心选拔出来的栋梁之才,如今大唐面临藩镇之患,正是用人之际。朕希望你们能各司其职,忠诚为国,积极配合消藩行动,为我大唐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众人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林羽被任命为户部侍郎,负责财政相关事务,为消藩行动提供经济支持。苏哲则进入兵部,参与军事策略的制定,为应对安禄山之乱出谋划策。
在新官员到任后,朝堂风气为之一新。他们积极配合消藩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次关于消藩的朝会上,林羽上奏道:“陛下,臣已对藩镇财政状况进行详细梳理,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藩镇赋税的监管,堵塞漏洞,增加朝廷收入,以支持消藩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