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穷途末路 安禄山降
安禄山在府中来回踱步,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不甘与绝望。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心经营的势力,如今竟陷入这般绝境。这时,心腹将领史思明小心翼翼地走进来,看着安禄山欲言又止。
安禄山见状,怒喝道:“有话就说,别吞吞吐吐的!”
史思明长叹一声,说道:“大帅,如今局势已然明朗,唐军势不可挡,我们已无回天之力。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徒增伤亡。为了兄弟们的性命,也为了大帅您自己,投降或许是唯一的出路。”
安禄山瞪大了眼睛,愤怒地吼道:“投降?你让我向那昏庸的朝廷投降?我安禄山一生纵横沙场,怎能如此屈辱地结束?”
史思明扑通一声跪地,恳切地说:“大帅,识时务者为俊杰啊。如今城内粮草殆尽,将士们无心恋战,即便我们想坚守,又能撑多久?况且,投降并不意味着结束,或许还有转机。若执意抵抗,城破之日,大帅您和兄弟们都将性命不保啊。”
安禄山听后,沉默不语,内心在痛苦地挣扎着。他想起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想要推翻大唐,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可如今却走到了这一步。
过了许久,安禄山缓缓坐下,目光呆滞地望着前方,喃喃自语道:“难道我安禄山真的要输了吗?”
这时,又有几位部将走进来,纷纷跪地劝道:“大帅,降了吧,我们不想再白白送命了。”
安禄山看着眼前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将领,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大势已去,再坚持下去也只是无谓的挣扎。终于,安禄山长叹一声,无力地挥了挥手,说道:“罢了,罢了,去与唐军联络,投降吧。”
史思明等人听后,心中一喜,赶忙说道:“大帅英明,我们这就去办。”
于是,史思明带着安禄山的降书,来到唐军大营。见到哥舒翰后,他恭敬地呈上降书,说道:“将军,我家大帅愿向朝廷投降,还望将军能网开一面,饶我等性命。”
哥舒翰接过降书,看了一眼,冷哼一声道:“安禄山这逆贼,如今知道求饶了?也罢,我这就将降书呈给陛下,至于如何处置,由陛下定夺。”
随后,哥舒翰命人将安禄山等人押解至长安。消息传来,整个长安城一片欢腾。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在大明宫的麟德殿内,一场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李隆基身着龙袍,端坐在主位上,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殿下,张九龄、李适之等一众大臣分列两旁,罗昌、罗英兄弟也在其中。
李隆基举起酒杯,兴奋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安禄山投降,范阳势力覆灭,实乃我大唐之大喜。这一切都离不开诸位爱卿的殚精竭虑与奋勇拼搏。朕敬诸位一杯!”
群臣纷纷举杯,高呼:“陛下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说罢,一饮而尽。
李隆基看着众人,感慨地说:“此次消藩,历经重重困难,如今终获成功。这期间,诸位爱卿各展其能,尤其是罗昌、罗英兄弟,为朝廷收集了诸多重要情报,为消藩立下汗马功劳。”
罗昌和罗英赶忙出列,跪地谢恩:“陛下过奖了,此乃我等分内之事,能为陛下分忧,为大唐效力,是我兄弟二人的荣幸。”李隆基笑着说道:“起来吧,你们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日后,大唐还需你们这样的人才,继续为朝廷效力。”
张九龄也起身说道:“陛下,此次消藩成功,不仅消除了安禄山这一祸患,更让天下藩镇看到了朝廷的决心和实力。相信经此一役,其他藩镇也会有所收敛,不敢再轻易生事。”
李适之点头附和道:“张大人所言极是。不过,为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朝廷还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对藩镇的管控。”
李隆基微微点头,说道:“二位爱卿所言甚是。消藩虽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不可掉以轻心。朕会与诸位爱卿共同商议,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政策,确保大唐的长治久安。”
宴会上,众人一边畅饮美酒,一边谈论着消藩的经过和未来的治国方略,欢声笑语回荡在麟德殿内。大唐,在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消藩之战后,仿佛迎来了新的曙光,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在庆功宴上,气氛热烈非凡。大臣们纷纷向李隆基敬酒,表达对大唐胜利的喜悦和对陛下的忠诚。
一位大臣起身说道:“陛下,安禄山之乱,险些动摇我大唐根基。幸得陛下英明神武,运筹帷幄,方能一举平定叛乱。此乃大唐之幸,百姓之福啊!”
李隆基笑着回应:“这并非朕一人之功,实乃诸位爱卿齐心协力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你们的辅佐,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这场胜利。”
此时,一位将军上前说道:“陛下,此次出征,将士们无不奋勇杀敌,皆为大唐之荣耀。如今安禄山已降,恳请陛下论功行赏,以激励将士们日后更加效命朝廷。”
李隆基点头道:“那是自然。此次平叛,将士们出生入死,朕定不会亏待他们。待朕与诸位大臣商议后,便会论功行赏,表彰他们的功绩。”
罗英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对身旁的罗昌说道:“兄长,你看如今这景象,真让人欣慰。我们这些日子的努力,总算是没有白费。”
罗昌微笑着点头:“是啊,为了大唐的安宁,再多的辛苦也值得。只是,消藩虽已成功,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仍需为大唐的稳定和发展继续努力。”
宴至半酣,李隆基兴致勃勃地说道:“诸位爱卿,今日如此高兴,不妨畅所欲言,说说对大唐未来的期望。”
一位年轻的官员起身说道:“陛下,臣期望大唐能以此次消藩为契机,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李隆基听后,赞许地说道:“爱卿所言极是。大唐的繁荣,离不开百姓的支持。朕定会致力于发展经济,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陛下,臣以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加强文化建设。弘扬我大唐文化,使其传播四海,彰显我大唐之风范。”
李隆基笑道:“不错,文化乃国之根本。朕会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让大唐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在这欢声笑语中,庆功宴持续到深夜。众人在为消藩胜利欢庆的同时,也对大唐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安禄山的投降,也标志着大唐历史上这一段波澜壮阔的消藩篇章,暂时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