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父女入赘后,全家后悔了我要挥锄头
第576章 大出风头(第2页)
但能让多数百姓知道有这么个东西,他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儿。
“这曲辕犁,就是我琢磨出来的,当然主要是看书学的。”方铜接话。
“用了这新犁,这耕地就省劲多了。家里有牛的都知道,一头牛能顶两三个壮劳力。”
“精耕细作的地一定比粗耕粗放的地收成要多。地力薄的田多施些肥,养两年也能变成肥田。”
“这些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就琢磨,这些种地的法子不都是人想出来?不也让种地这事儿变简单,地里收成变多了?”
“所以,咱种地也不是完全听天由命的。”
“我觉得做种地,也是一门学问。你得研究琢磨,地才能越种越好。像朝廷,还专门设了司农寺,专管种地的事,就差不多干这个的,”
方铜这几句话,读书人听来有些粗糙,但能让大字不识的普通村民一听就懂。
不少人都在想。
还真有一定道理。
勤快的人家多施肥,多浇水,地里的收获就能更多。懒的人家,有时候连个种子都收不回来。
所以种地得看老天爷脸色,也得看人力。
而人种地也不能瞎勤快,得琢磨,动脑子。
凡事就怕琢磨!“于是我就想,种地最怕什么?天灾!比如旱了,涝了,有蝗虫,麦苗染了病等等,很多。”
“但这些天灾就完全无法避免,不能减少损失吗?也不一定。”
“村里种地几十年的老人往往能看天象,估摸出一段时间的天气,是大晴天还是雨天。”
“连续的晴天就要抬水去地里浇灌,要是雨多就得提前去地里准备排水。”
村民们听的连连点头。正是这样。
“所以这些天灾是有预兆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预兆,及时采取措施。”
“比如这次的小麦黄疸病……”
方铜铺垫了一大堆,终于进入正题。
和他们说,朝廷帮着防治已经结束了,那小麦是不是能长好?
还不一定,还得看后面情况。
大伙儿可以继续防治,学学相关的事。哪怕这次用不上,以后也用的上。
他还讲了小麦白粉病、立枯病的征兆,让大家一旦发现,上报村长。村长上报里正,里正肯定会上报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