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第3页)

 没错,朱皇帝在科举这个事儿上其实挺不讲究的。 

 宁阳县在编制上是归中书省管辖,但是在科举方面却又被要求算在山东行省,县试由宁阳县自己举行,府试却归了兖州府,院试和乡试归了山东行省。 

 而且老登在下旨科举的时候还特意要求山东等行省“贡额四十人”,还特意声明了“若人材众多之处,不拘额数,不能及数者亦从之”。 

 这个要求的意思是一个行省起码要弄出来四十个读书人到京城去参加会试,人多了不嫌多,人少了实在没办法也就少了,咱老朱也能接受。 

 可是他朱皇帝嘴上说着能接受,各个行省的参知政事们又有哪个敢不凑齐四十个贡额的? 

 要是连四十个贡额都凑不齐,是不是能说明你在做官的时候不重视教化? 

 不重视教化,你是不是愧对读过的圣贤书? 

 你对得起咱给你的俸禄么? 

 所以,如果宁阳县的学生们考得好一点儿,万一那几个倒霉玩意儿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直接杀入会试…… 

 想到这儿,杨少峰忍不住暗自叹息一声。 

 以前愁没有足够的人手可以用,现在眼看着培养出一些牛马,又他娘的有可能被人连锅端,你说这叫个什么事儿? 

 杨少峰越想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儿。 

 悔不当初啊。 

 如果当初不是忽悠朱标,而是把分年级读书、划分社学和县学等套路全都落实下来,这次科举起码也能保住几个成绩稍微差点儿的继续给本官当牛马。 

 就算再不济,也能给以后祸害那些读书人埋下一个伏笔。 

 再一次在心底暗自叹息一声后,杨少峰又将目光看向了一众奋笔疾书的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