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纲大公昭展

第133章 拴马桩(第2页)

 

拴马桩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物件,在擅长骑马的北方游牧民族地区更是随处可见。由于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游牧民族的拴马桩虽数量众多,但更注重实用性,相对弱化了装饰性和象征性。所以,游牧民族的围栏、树桩,甚至帐篷前的地钉,都能充当拴马的功能。而在汉人聚居地,因为马匹相对珍贵,大多集中在官府和达官贵人手中,拴马桩便成了门前一道独特的风景。腾飞的鹰、瞪眼的罗汉、望天的猴等形象,都能被雕刻成拴马桩,且个个雕刻精美,彰显着拥有者显赫的地位与气度。

 

而此处的拴马桩,却与上述情况截然不同。要不是之前柱子上拴着马缰绳,队员们压根儿不会把它们认作拴马桩。这些拴马桩外形极为奇特,通体雕成人形,雕刻风格粗犷,且各个桩子的石质材质差异很大。有的呈黑色,有的是青色,有的为白色,看起来不像是就地取材,利用洞壁岩石雕刻而成,倒像是从别处搬来,插在此处的。

 

从造型上看,虽说都是人形,但受材质和雕刻者艺术水准的影响,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不过,从风格上基本可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人的身体被简单概括为几个块面,分不清上身和下身,也看不出穿着何种服饰,而头部雕刻相对精细一些。圆圆的脸庞上没有明显的面部结构,两只眼睛和嘴被凿成深深的黑洞,一只扁平的鼻子镶嵌在正中间,除此之外,再无其他装饰,整体给人一种古朴庄重之感,颇具远古遗风。

 

熊赳赳的这番举动,引起了科利尔馆长的注意。馆长走过来,伸手触摸着拴马桩,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突然,他眼睛一亮,脸上露出欣喜的表情,激动地说道:“难得呀,真是难得!”

 

熊赳赳赶忙问道:“馆长,这些石人也是宝贝吗?这可是我先发现的啊,得让我先挑。”

 

汤姆森在一旁嘲讽道:“这么重的石柱子,就算价值连城,你背得出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