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纲大公昭展

第154章 终于到了

这段时间,队员们虽然爬坡上坎,但身心却十分放松。有了这些契丹遗族作伴,他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时刻如临大敌,处处小心翼翼忐忑不安。因此,都有一种悠然赏景的轻松惬意。

 

先前已有些看腻的荧光阁楼,此刻又勾起了他们的兴趣。每到一处,科利尔馆长总会停下脚步仔细探查,时不时与身边的晴奈评头论足一番,兴致颇高。

 

而科比诺夫也从不催促,任由他们尽情品鉴。这些建筑大多已荧光化,只有小部分采用石质材料得以保存。他们只能欣赏那极致的奢华的外表,令人叹为观止。

 

至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实际构件,队员们可以上手触摸,甚至搬起来仔细端详。科利尔馆长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东方雕刻,不然他也不会被聘为博物馆馆长,而他的博物馆本就以收藏东方石刻闻名于世。

 

科利尔馆长对这些石质构件,大多能指出其造型特点、出处以及美学价值。他越看越兴奋,因为这些石质构件工艺之精湛、艺术表现之完美,堪称世所罕见。以他这位资深专家穷极一生所见的作品而言,像这般存量巨大、保存如此完整的石质作品,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只有中国那座保存完好的皇家园林—— 故宫,才能与之相媲美。但要知道,这些建筑建于一千年前,可比故宫早了几百年,而且还是一次性建成,远比故宫历经百余年才修建扩容完成要困难得多。

 

这些阁楼建筑以宋代的营造法式为标准,恪守规矩,法度森严。科利尔馆长突然想起,在地下夸父的墓穴中,那几百名被殉葬的工匠。这些杰作无疑都出自他们之手。从他们的着装来看,应该是宋朝的汉人。可这里是契丹人的主庭,契丹人又是如何驱使这些能工巧匠来修建自己的宫廷楼宇的呢?更奇怪的是,建筑法式采用的是汉人规矩。即便契丹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逐草而居,但辽朝后期在国内设立了四京,建造了大量固定式建筑,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辽人建造时,虽大多启用汉人,但在规制上与宋代建筑仍有很大差异。许多构件和装饰都体现了契丹人的审美,尤其是以草原风物为主要装饰风格,显得粗犷豪放。而这里的建筑艺术,展现出的却是纯粹的中原汉人风格,淡泊秀丽、精致典雅,透着宁静悠远之气,弥漫着文质彬彬的儒雅之风,让人感觉这就是宋朝汉人自己主持建造的宫城。因此,科利尔馆长心中生出“家主何以好异风”的疑问。他百思不得其解,有心问问科比诺夫,可这人总是与他们若即若离,让他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