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天庸关(第2页)

 一场大战就此爆发,面对上百万东侵的游牧民族,秦、蜀两国也是发了狠,调集了大批的主力卫军,与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展开了血战。

 战争持续了三月之久,三方都损失惨重,光是阵亡的都超过了30万人,负伤的更是不计其数,整个西北三郡之地几乎都要被打烂了。

 本来这场战争到此就该结束了,三方都算是达成了各自的目的,可谁也没有想到,蜀国竟然会有这等心气,在面临数十万草原骑兵入侵的情况下,冒着战败的风险,刻意保留了一支10万人的主力卫军。

 在秦国、草原民族因为伤亡惨重,元气大伤的关键时候,这支10万的主力卫军突然杀了出来,并没有攻击给蜀国边境地区带来大量死伤和危害的草原骑兵,反倒是是猛攻天庸关。

 天庸关的战略意义太过于重要,秦国自从建成以后,就始终在关内驻扎了一营精锐,就是为了封堵蜀国南下侵略的通道,保护了西北三郡不被战火波及。

 只因这一战太过惨烈,秦国调集的主力卫军死伤惨重,兵力近乎被用到了极限,也不知道是谁出的主意,竟然从天庸关调兵支援,使得天庸关的驻军从原本的2万兵马下降了不足5000人。

 事实上,这个建议并不算错,毕竟当时的情况紧急,前线急需援兵,若是前线战败,整个西北三郡都将会成为草原骑兵的跑马场,后勤线被切断,天庸关的2万守军将会被活生生饿死。

 更何况蜀国也同样遭遇草原民族的大规模入侵、劫掠,处境与秦国差不多,兵力也是被用到了极限状态,不可能在这种情况攻打天庸关。

 以草原民族的庞大兵力以及强大的骑兵力量,秦、蜀两国虽然没有签订盟约,成为盟友共同抵抗草原民族的入侵,可相同的处境,让他们彼此心照不宣。

 若是秦、蜀两国打起来,最终只会白白便宜了草原民族,两国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正是因为这个想法,那位提议的将领,才最终说服了其他人,将天庸关的驻军调走了大部分,只留下了5000老弱病残。

 蜀国的袭击很是突然,让秦国和已经开始后撤的草原民族都没有反应过来。

 10万蜀军不惜伤亡代价,整整猛攻了2个月,终于赶在精疲力尽的秦国援军赶来支援之前,彻底攻破了天庸关,守关的5000秦军无一生还,这座阻挡了蜀国南下通道上百年的险关终于落入了蜀国的手中。

 为了夺下天庸关,蜀国可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前线要牵制草原民族的骑兵,数十万蜀军不要命地猛攻,死伤10万余人,吸引了草原民族和秦国的注意力。

 不惜代价地强攻天庸关,10万蜀军死伤过半,只剩下了4万余精疲力尽的残兵。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的损失,导致蜀国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周边的其他国家看到有机可乘,纷纷出兵侵略,使得蜀国丢失了数郡之地,军事力量更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