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9章(第2页)

 这圣道的筑基,好像比想象的要难! 

 “圣道境界,问心筑基之后,境界分为童生。”圣师开始讲解圣道的境界。 

 他按照张扬给他描述的那些内容,结合他的圣道,整理出修行的几个境界。 

 “童生对应修行第二境,寓意为一个圣道稚童,向天地发声。 

 童生之后,略有所成,是为秀才,对应修行第三境。 

 秀才之后,修成浩然丹心,,是为举人,对应修行第四境。 

 举人之后,向万民‘立言’,并得到万民承认,是为君子,对应修行第五境。 

 君子之后,向天地‘立功’,并得到天地承认,是为贤人,对应修行第六境。 

 贤人之后,向天地‘立德’,并得到天地、万民承认,是为圣贤,对应修行第七境。” 

 圣师越是讲道,很多人越是迷茫。 

 并不是修士就要读书,很多修士根本就没碰过书,遑论去看许多书了。 

 连书都不看,谁又能听懂呢? 

 而少部分人听懂的人,则是不由得苦笑不已。 

 因为圣师开辟出的这条路,恐怕比想象的难。 

 因为,这牵涉到了生灵,而不牵涉到单纯的力量! 

 在奉行“力量”的地方,却有一个人不单纯提到“力量”,这种修行方式,如何让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