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生存指南海底漫步者

第239章 越努力越强大(第2页)

 

因为中式城池里往往会生活有大量百姓,甚至遇到战乱,城外的百姓也会拼命往城里跑,而按中国传统,守军对百姓是有保护义务的,所以防守方大部分力量都会放在城墙上,会建瓮城丶马面丶羊墙等附加设施,以提高城墙防御力和功能性,甚至会为了保护城墙,会派出士兵出城背墙而战。

 

同时,要是城墙失守,防守方的军民一般也就斗志全消了,高喊着“城破了”就开始四散而逃,彻底宣告失败。

 

西式城池在保护平民这方面的问题稍小一些。

 

虽然西式城池里面也会生活有一定平民,但数量远远不如中式城池中那麽多,动不动就几千几方几十方的,所以西式城池往往不会把主要兵力丶人力物力放在城墙上,而是放在城内的各处塔楼丶堡垒之中,哪怕城墙失守,进攻方去祸害平民了,守军也不会管,依旧会坚持战斗。

 

同样的,因为没在城墙上花费太多人命和物资,塔楼丶堡垒会更坚固,防御力会更强,守军也可以支撑更长时间,能多一些等到救援的希望。

 

而正经的日式城池则完全没有这方面问题,因为他们压根儿不会把庶民放在城内,就扔在城下町爱死不死,整座城完全是服务于军事用途的,是用来保护大名武土的,防御重心也因此有所改变:日式城池的防御重心是道路。

 

日式城池大多会依山而建,至少也会找个大点的丘陵,以织田信长刚修筑的小牧山城为例,环绕山脚的是一圈壕沟和粗木木栅墙一一壕沟原本是准备建护城河的,只是有点赶工期,最后放弃引水,改成了壕沟。

 

粗木木栅墙上开南北两道门,以供后方运送物资和向北攻击。其后沿山道而上,沿路筑有十馀处岩箭塔,互相支援,互相保护,完全控制上山道路,而其间,则零零散散分布有武土屋邸丶足轻长屋丶马丶仓库等设施。再往上快到山顶处,则再有一道壕沟和城墙,其后就是织田信长的家宅一一一座小型火山灰水泥堡垒,以及延伸到山脊上的数座五米以上的望阁,以控制通往山顶的道路。

 

不算荒子城那种因为拓荒才由家宅慢慢扩展而成的“城”,正经的日式山城大多都是这般模样,你单纯攻破第一道城墙没用,你还要顺着道路一路攻到山顶,沿途要被守军或明或暗,各种乱七八糟的防御设施攻击,一路上被反覆消耗。

 

守军则会且战且退,慢慢退入到山顶家宅之中。

 

很多时候,这时攻守之势就变了,进攻方损兵折将丶灰头土脸爬到山顶,一时处在强弩之末,搞不好被反冲一波就全军崩溃,怎麽爬上山的就怎麽滚下山。

像是织由信清的犬山城也是差不多的配置,织由信长就是以外交手段近乎隔绝了犬山城的所有支援,但依旧一直在给织田信清机会,没有发起强攻,就是因为强攻这种大型山城太麻烦了,极容易伤亡过大,还很容易被防守方反败为胜。

 

或者要像竹中半兵卫那样,混进家宅,夜里偷偷开门,黑灯瞎火间就直奔敌人主将,让沿路防御设施都反应不过来才行,但一般情况是不可能的,不好找那样的家贼,防守方也未必会像斋藤家那麽松懈。

 

原野自三年前强占知多半岛发家以来,从没有攻击日本大型山城的经验,毕竟知多半岛上的豪族大多连荒子前田家的实力都没有,全都是泥巴木头山寨,根本不堪一击一一想办法炸开土围子,围攻家宅就行了,在兵力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对方连还手都做不到。

 

所以,他以及弯津的军官团早就想看看日本战国时代正经山城的防御力了,

 

只是以前一直找不到机会,现在敌人反抗意志不强,正好让弯津军实战演习一番-

 

-不真打,只是看看敌人的反应和应对方法,真拼命要到伊势半岛上去拼。

 

或者说,小小打一下,伤亡人数要控制在二十人左右,最好别超过三十人。

 

同时,弯津陆军大量铁炮手被调入弯津水军,目前新兵严重缺乏实战经验,

 

正好也让他们感受一下战场氛围,积累一下实战经验。

 

俗话说的好,越努力越强大,越强大越自由,原野一路磕磕绊绊走到现在,

 

现在就超级自由,完全无需考虑别人的想法,觉得对己有益就去做。

 

在夜深人静间,按演习要求,一支支处在休息状态的弯津小旗被突然唤醒,

 

默默集合,做好了战前通报,接着就快速行动起来,接二连三进入攻击阵地-

 

弯津军在良好的营养以及退伍制筛选下,已经完全消灭掉夜盲症了,黑夜现在不是弯津军的阻碍,反而是朋友。

 

当然,期间还是发生过一些小小的混乱,大型行动就不可能不发生一点混乱,但很快在老兵丶士官和军官的应对下消失了,一辆辆车堡开始离开营地,推进到沼城护城河附近,整辆整辆装满了泥土的货车被强行推进护城河中,十馀支披着重甲的小旗队伍被分成两个批次,准备破墙打开缺口以及快速清剿附近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