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17章 拜见县令(第2页)

 “县令大人过誉了,草民惶恐!”

 “非也非也,这可不是过誉。你写的文,做的事,本官都知晓。你师从熊夫子,是学到了真本事的。来来,无需拘谨,坐下叙话。”

 刘县令几句话打消了陈吉发的紧张心情,虽然只有十九岁,处理事情却老练成熟,让人如沐春风。

 “承蒙大人抬爱。不知有何教诲?”

 县令刘勷并未直接开口问事,而是与陈吉发对坐,顺手拿起茶壶给陈吉发倒茶,脸上始终笑眯眯的。

 “远道而来,喝口茶解解乏。”

 “大人……”

 “哈哈,小陈先生还是生分。可知道,你写的小记,本官喜欢的紧。”

 刘勷笑起来的样子十分肆意,就像是隔壁家的阳光少年郎。陈吉发想了想,觉得真以对待那些官场老油条的心态来与这少年县令打交道,怕是不妥,于是也尝试放松心情,与他谈些想法。

 “在下拙作,让县尊见笑了。当时受乡亲委托,在下苦思冥想,最终以为,治理乡民唯抓住义、利二字方可行。”

 “哦?说来听听。”

 “顺应天道,恩承王命,是为义;民生多艰,锱铢必较,是为利。朝堂衮衮诸公,所议之事在戎在祀,是为天下表率,大义所在;而郊野万千生民,则为每日衣食发愁,不闻天下事,只争小利。朝廷大义往往也是为了天下太平、民生福祉,此是为大义与小利同,万民逐小利时,便遂了大义。朝廷大义也有要牺牲庶民小利,此时行大义必要失小利,民不问大义,便只会守着小利,闹事不止。如此,便要告诉他们,为何要行大义,又如何从大义中得到小利。若凡事使大义与小利同,则无往而不利。”

 “嗯,是这个道理。所以圣人要教化万民,使之有德。有德之民,自然懂得大义。”

 “是,然则,只懂大义还不够,还得大义与小利同。”

 陈吉发讲的郑重,话说到这里,便不再继续。刘勷听了,眯起眼睛。

 “小陈先生,但说无妨。” “话止于此,再说便为不敬。但若大人想要县内大治,所施政令便要考虑妥当,使朝廷能从中得大义,还要使小民能从中得小利。”

 “若如先生所说,大义须损小利的情况,如何解决?”

 “在下认为,这便是读书人存在的意义。”陈吉发正色道,“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矛盾,才需要读书人创新政令,解决问题,使万民受益,使天下太平。”

 刘县令听完沉思片刻,又喝了口茶。

 “小陈先生认为,本官这县令干的如何?”

 陈吉发苦笑连连,摆手道:“大人折煞在下,这可不是草民该置评的事情。”

 “有何不可?乡野风评本就是官员考核的内容。小陈先生但说无妨。”

 陈吉发心念急转,这县令意料之中的不好对付。也是了,能中进士的人,哪怕是写的八股文,智商也肯定是远超常人的。他斟酌词句,小心应对。

 “草民斗胆,大人应是个好官,只是尚需时日才能有所作为。”

 “哈哈哈!”刘勷击掌大笑起来,“小陈先生果然是个通透人!你那条上所请之事,便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