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收买策反(第3页)
“瞧你说的,等我弟弟考了举人,又有谁敢瞧不起我?”
“那倒也是。不过,吉发你才读书一年多,能行吗?我听说许多老秀才,四五十岁了还在考。”
“我也不知道,头回考。希望能过吧。”
陈吉发低头扒饭,脑海里,系统已经将崇祯六年湖广乡试真题翻出来了,还附上几篇优秀答卷。
这作弊器,靠谱。
结合他平时翻阅系统资料库写的小东西,能够被进士出身的刘县令高看这一点,乡试就算不能名列前茅,过线问题应该是不大的。
陈吉发在姐姐家吃饭,郑大少此时也在江夏县城,在春风楼里与狐朋狗友饮酒押妓取乐。
这其中,就有江夏卫前所世袭副千户,姓袁。
袁千户所在的江夏卫前所与浒黄州巡检司平日里在工作上十分密切,巡检司作为兵部统属的文官衙门,虽然品级很低,但日常处置的工作较多,有时候需要大规模开展清查行动的时候,便由兵部授权,地方卫所配合。浒黄州巡检司平日里联系的就是江夏卫前所。
来来去去,大家从工作关系变成了私人朋友,又因为明朝末年卫所军纪败坏,军官实际上活成了地主,所以这私人朋友便亲上加亲,沆瀣一气。
袁千户世袭副千户,正是二十郎当岁,与举人家二十七八岁的郑大少,从小便是称兄道弟长大。虽说文武殊途,但纨绔心性,在欺压百姓,吃喝玩乐方面,却是相通的。
狐朋狗友们喝多了酒,除了急色的逗弄身旁姑娘之外,有心中不快的便借着酒劲开始吐槽。
郑大少同袁千户关系近,于是聊了些近期糟心事。
“听湖广都司的兄弟说,北面闹得越来越凶,兵部有意征调湖广兵北上。前次去陕西公办,去几个相熟的老兄那里转了转,实惨,无衣无药,有的队伍粮饷还要自筹。我估摸着,若是湖广兵真去了,搞不好还没打就散了黄。”
“哪有这般不堪?那当地的督抚都做什么去了?”
“捞银子呗。”袁千户咧嘴笑道,他生的粗鄙丑陋,这一笑,比哭还难看,“如今这世道,只要没咽气,想的都是捞银子。咱们这些刀口添血的粗人,也不懂那个大道理,若是别人从咱们这里捞走,总得找个地方捞回来才是。”
“说得对,都不是啥好东西。”郑大少喝的晕晕乎乎,接过话头吐槽,“如今上面就想着搞银子,无所不用其极。最近那刘扒皮为了完成秋赋,派了个县学的秀才到郑店督税,好家伙,把二十四村湾的泥腿子都拉拢过去,还要清查咱们老郑家的田亩地皮,你说说,这是人干的事?他妈的,吃读书人的饭,掀读书人的桌子呢!”
“刘扒皮是个狠人。”袁千户点头道,“可惜人家是进士出身,天子门生,咱们只能忍着。你那点破事我也听说了,你说一个秀才能把
你弄成那样?”
“那小子有些手腕,关键是泥腿子听他的。我看,和陕西那些个大王也差不多了……”
说到这里,郑大少心中突然一动,看了眼袁千户。
“你说,若是给他扣个聚众煽动的名头,能剿了吗?”
袁千户白他一眼,不屑道:“从来只有文官扣咱们帽子,你听说过有武将给文官扣帽子的吗?先不说官面上吵不吵得过吧,人家带着泥腿子赚钱,刘扒皮乐见其成,咱们这些土地公,喊破喉咙也没人听。”
郑大少听了这个话,觉得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又闷闷举杯,同袁千户一干到底。
袁千户看郑大少不开心,心中暗笑,这小子真是草包,这点事都搞不定。
“其实吧,只要您真有心,咱也有些办法。只是……”
“我知道,银子。”郑大少听袁千户开口,知道这兄弟有路数,“多少?二百两够不够?”
“你闹着玩呢?”袁千户皮笑肉不笑,“那可是正经秀才,弄个街坊泼皮还要一百两呢。”
“五百两?”
“成吧,我先安排人给他个教训。若是要干大事,咱们再谈。”
“那就先谢谢袁兄弟。来喝酒,今晚好好快活,银子全算我的。”
“好说好说……”
陈吉发忙着自己的扩张大业,每日往返于江夏县城与郑店镇之间。
夏金元那边的工程,陈吉发交给了苏庆阳的工程队来做,都是从郑店抽过来的佃户贫农,由苏家湾有经验的老员工组织起来,规模能有五百多人。光是这一项,每天就按工分发出去几十两银子的现钱,对于远近村湾的相亲们来说,足以解秋赋的燃眉之急。
每三天,陈吉发还要抽空将工作情况向县令刘勷汇报,着重便是重新测量郑店田亩的事情。这件事虽然因陈吉发与郑举人之间的恩怨而起,但其他地主也都十分关注,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好在,陈吉发所作所为皆针对郑氏及其附庸,观察几日,发现合作社没有在其他村湾推广的意图,只是带着泥腿子们挣工分之后,许多人便放下了戒备。
刘县尊也趁此机会,对几个往日不听话的乡绅进行了敲打,倒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这日陈吉发从县衙回家,到门口,便看到吴成道正等着自己。
他示意书童现将身上的东西拿回去,自与吴成道招呼。
“兄弟今日如何有空来寻我?”
吴成道有些不好意思,先前陈吉发帮了他,自己考过秀才之后,反而与他联系少了,给外人看来有些忘恩负义。其实是这段时间他的确忙于读书,而且姐姐绣坊那边生意好起来之后,他回辅堂街帮忙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见陈吉发自然就不多了。
“是家中有事,想请兄长帮忙。”
“直说无妨。”
吴成道厚着脸皮,知道自己姐弟欠陈吉发天大的人情,也不在意多一两件了,只想着,往后等自己考上功名,一并偿还就是。
“姐姐听说紫阳街那边的芝兰布庄要典卖,她此前同布庄有些生意往来,觉得那家店品质口碑都不错,想接手过来。听说那边幕后的老板是您此前夫子的亲戚,便让我来问问,可否约着见一面?”
原来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