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66章 暗访见闻(第2页)

 邓来鸾越发惊奇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江夏郊野冒出了个苏家湾,竟然有如此财富?

 “原本夏口的码头,不也招工?为何起先大家不去?”

 “俺侄子两边都看了,夏口码头招帮工,人牙子、货栈要抽成,签了契书,若是长工,还要住在主家,指不定有什么旁的事情要你干,若是短工,银子少不说,还经常克扣。金口那边不同,不签契约,不见雇主,每日去了找码头的派件房领单子,每运完一单,就可以去账房领一单的钱,现银结账,童叟无欺。湾子里年轻后生都愿意去。”

 “一单赚一单的钱,这一天能做几单?”

 “俺那侄子说了,每单不一样,他有次送了趟汉阳的货,单子兑了五十文。有次回家顺便带了货给隔壁镇子,这个距离近,兑换了十文。”

 邓来鸾心中默算,这报酬可真不低。若是每日勤勉,起早贪黑,还真是一天能赚百文上下。

 辞别了这个哨点,邓来鸾和仆从赶着牛车转向南边。

 起初,路边的景象还与他印象中的郊野农村没什么两样,等越发靠近金口的时候,便慢慢有了变化。

 先是路,原本除了官道,村落之间的路面大多狭窄泥泞,到了金口附近,道路拓宽了,坑洼处有人填上碎石,不那么泥泞难走。

 邓来鸾于是随便拉了个正在填坑的老农,问他为何主动补路,那老农说:“我儿赶车送货的,每日走这条路。农会的人说,闲暇的时候就把路弄平整些,跑车的人就能跑得更快,能多赚钱。”

 邓大人又走了不远,看到附近村民都在自发维护村湾间的道路,理由也都差不多,但他们提到的那个农会,却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再打听,农夫们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说是苏家湾的人搞出来的。

 再往前走,邓大人又发现不同,村落中的房屋几乎都是新刷的泥灰,新盖的稻草,有些农户家里,甚至扎起了篱笆院子,刷上了白色的石灰。

 邓大人却是震惊万

分,如今灾乱频仍,天下各处乡野都是破败不堪的样子,看这金口附近的村湾,却是有变的更加富庶的感觉?!

 只是,这些村湾几乎再难看到年轻人,除了蹒跚学步的幼童,便是皮肤黝黑的老丈。

 邓来鸾又同个村口晒太阳的老叟聊了起来。

 “老丈一个人在家?”

 “是也,老了,不中用了,做不了重活。”

 “家里的儿郎和媳妇呢?怎不见照顾您?”

 “日子还能过得去,平日里晒晒太阳,放放牛羊,也不需他们照顾。儿子去金口送货,媳妇在苏家湾的织坊做工,每日里能赚不少铜钱,没必要在我这老骨头身上浪费光阴。”

 “儿子赚钱养家便罢了,媳妇也去吗?”

 “初时不大愿,不过人家给的工钱多,儿媳妇又是个有主见的,跟儿子闹着非要去赚钱。后来农会的人来做工作,干脆让本村的女人都结伴上工,如此也有钱赚,也不和外男接触,我们也就同意了。”

 “那农活呢?如今秋收,当是晒谷子的时候吧?”

 “嗨,如今这皇粮国税的,还能剩下几粒谷子?江夏有个粮行长期就在苏家湾设点,多的粮食都卖给他们就是了,帮着搬运,帮着研磨,比自己运去县城卖划算多了。也可以直接换成精米精面。我儿子换了几回,老儿这辈子头回吃这么白的米面,也算享了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