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158章 新县令到任(第3页)

 刘勷第一次让陈吉发到苏家湾包税时,苏家湾和郑店总共三十多个村子,五万多人口,税银一万余,如今,合作社已经将苏家湾、郑店、金口、灵山、梁湖等地方,将近八十个村子已经被合作社覆盖,加上夹杂其中的五十多个流哨,总人口已经超过二十万有余,紧这一区域安置的流民就有九万余人。

 整个江夏县范围内,更是人口激增。崇祯五年刘勷刚刚到任的时候,全县十万余户,三十七万口,到崇祯七年底,全县已经超过五十万口,安置流民接近十五万以上。

 所以,难怪汪元兆感觉江夏像个上县,这些尚未入户籍的流民,实际上充实了乡野,刺激了经济,让江夏虽无上县之名,却有上县之实。

 这对于汪县令来说,倒是意外之喜。

 “东翁,听这小子说,看来是得去苏家湾走一遭了。”师爷捋着胡须,若有所思,“听说那陈举人,还是您的同科。”

 “未曾谋面。”汪元兆回忆片刻道,“若非外放江夏,本官也不知同科中有这号人物。先前那帮书吏如何评价他来着?”

 “家中有地的,说他是‘陈半县’,家中有钱的,称他是‘陈财神’。”

 “对对对。”汪元兆笑道,“难怪他金榜题名却不屑一顾,原来是赶着回来做山大王。”

 “如此豪杰之人,东翁要小心从事。”

 “自然,这般人物,在府里也是挂的上号的。走,先去苏家湾看看,摸摸底细。”

 顺着官道往南走,不多时就踏上一条宽阔的石子路,各种车辆立刻就多了起来,都在急匆匆赶路。

 汪元兆与邓来鸾不同,他不喜欢与这些底层百姓打交道,只关注路边的巡哨,好些个都是附近流哨过来执勤的壮丁,领队的却是穿着统一黑色武师服装的镖师,袖子上还有些代表身份的标志。

 随便寻了个镖师问路,得知这条路就是通往苏家湾和金口码头的。

 “江夏的正码头不是在夏口吗?缘何这么多车去金口?”

 “苏家湾在那边开的码头,往来货运量大,因此繁忙的很。您去就看知道了。”

 那镖师比白役表情冷淡许多,而且盯着三人的眼神充满考究。

 汪元兆未往心里去,与他道别后,便继续前行,却不想,身后已经坠上了尾巴。

 越往前走,道路修的越规整宽阔,及至一处繁忙路口,立着根石柱,上面挂着块硕大的木板,上面用红漆画着路标,下面写着向左苏家湾,向右金口港。

 当年邓来鸾初到时,选择了先去金口港,但汪元兆对具体的经营不感兴趣,他更想看看陈吉发手下的这个合作社是个什么面目,于是直接往苏家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