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247章 几社诸子(第3页)

 陈吉发没想到紫堤之行认识的第一位士子便是陈子龙,有些感慨,有些敬仰,也有些受宠若惊。

 “那好,就这么说定了。愚兄回去就写信,你带去与密之。”

 “谢过卧子兄!”

 侯玄演看两人互动,忍俊不禁:“好了,你们两个下去聊吧。子安且看,这位是徐公子,名门之后。”

 “不敢当!”徐公子起身,笑着拜道,“在下徐孚远,华亭徐氏后人。”

 “华亭徐氏?可是徐太师的后人?”

 “族中子弟罢了。”

 “哎呀,幸会幸会!”

 陈吉发连忙行礼。

 其实,这徐孚远也是抗清义士,他于崇祯十五年考中举人,此后坚持抗清,最后追随郑成功入台,在死前最后一刻还在努力联络沿海军民,策划起义。

 侯玄演继续介绍,第三位是华亭县张公子。

 “这是张御史家中公子,张修谦,字敬敏。”

 又是个官二代,真是往来无白丁。这位人如其名,性情较为内敛,只拱了拱手,道一声幸会。

 第四位公子年纪稍小,看起来未及弱冠,见轮到他,便自己站起来,拜道:“小弟青浦李必远,字行方,家父福建按察使司检校。”

 “原来是李公子!幸会!”

 陈吉发还弄不清此人底细,先行礼再说。侯玄演介绍道:“李叔本是刑科给事中,为人刚正直言,以谏获罪,去年离开京师去了福建。行方贤弟继承乃父风骨,为人正派刚直,素有清名。”

 经这么解释,陈吉发从资料库中找到了这位李检校的名字,叫做李世祺,是个比较敢说的科道官。

 敢说到什么程度呢?崇祯恢复各地太监,他说:“太监乱政是必然的,皇帝既然亲手剪除魏忠贤,为什么又要亲自派遣太监呢?”崇祯皇帝每日忙里忙外,疑心病又重,大事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他说:“天子一天处理成千上万的事情,容易伤神疲惫。圣人设立百官的职位,就是要各自履职,您只需要问责没完成的,鼓励做得好的就行了。”崇祯七年八月,昌平地震,李世祺又进言:“皇帝应该以名望来决定朝廷重臣,以做事的能力来考察小官,减少猜忌,畅通上升渠道,这样才能让天道和顺,共克时艰。”这话摸到了崇祯的逆鳞,皇帝大怒,不仅将李世祺扔到了福建,还将提拔他的吏部官员也一并处置,官降三级。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李世祺的这些谏言,几乎都是针对崇祯皇帝个性的弱点去的。如果崇祯皇帝能听进去,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也许就能在政令下达、用人奖赏等方面做的更好。但崇祯皇帝显然听不进去,也不认为那是他个性的缺点。

 出于对这位言官的尊敬,陈吉发对李必远也多了三分客气:“原来如此。李大人刚直不阿,我辈楷模,行方贤弟子承父志,还望日后多指教!”

 第五位叫做汪琇,第六位叫做袁锡,皆是官宦门第家的公子,看上去都不过二十来岁。陈吉发与他们逐次见礼。

 这些人,算得上是侯玄演的好友,而且以几社的陈子龙、徐孚远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