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乱臣贼子(三十二)
陈吉发从天津开拔后,兵分三路,主力六个营,由他亲自率领,直逼通州,堵住清军北归的路线;第二路两个营,由何立秋带队,南下沧州,截住还在山东劫掠的松散部队;第三路由郑红绫带队,以晋中骑兵为主力,大约一万余兵马,持续扫荡天津西侧广阔平原,骚扰破坏敌军的转运行动。
此时京畿已经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东虏受到天气影响,大批精锐已经在北返的路上,聚集于通州附近。
天津的这支兵马刚刚冒头,就被斥候发现。
现在,难题交给了清军指挥官多尔衮。
几个月前的两次交手,多尔衮非常清楚这支打着特殊旗号的明军实力。
当初这支部队不过万余人,就打出了惊人的战果。现在,摆在通州面前的是满装满员的三万余人,但他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果不打,对方又摆明了就是冲着战利品来的,若是精锐退出关外,抢来的东西便都要成了对方的囊中之物。
这种憋屈的感觉已经很多年没有过了,对方似乎总能料敌先机,正中七寸。
他将贵族聚集起来商讨对策,阿巴泰吃亏最多,他是不赞成打的,但是这次来的将领中,年轻的少壮派占多数,包括豪格、岳托、杜度,这些小贝勒们并未见识过近卫军的厉害,所以觉得应该打。
多尔衮本就不太舍得放弃战利品,众人既然都赞同要打,于是便决定要打。
但如何打是个学问。
在平原上,机动性高的满蒙骑兵对于汉人的步兵而言,拥有绝对的优势。
只需要反复拉扯风筝,用不了多久,军心士气就会崩溃,到时候,再由甲兵冲击,给予致命一击。
这次,清军的年轻将领们也打算这么干。
五月十三中午,近卫军主力过香河,与清军主力遭遇,双方沿着河流摆开阵势,大战一触即发。
由于有热气球加持,陈吉发对清军动向的掌握十分清楚。
眼前的清军集结满蒙主力三万余人,还有同等数量的汉军,另外,还有两万多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壮。
从兵力上看,清军占据绝对优势。
由于一侧有河流支持,陈吉发的阵列相对紧凑。而且,由于骑兵被大量抽调,侧翼的机动力量受限,注定了这场战斗只许胜不许败。
清军发现了近卫军的软肋,率先对薄弱的右翼发动进攻。
蒙古骑兵采取绕行抛射的方式袭扰右翼,企图让他们在连续的箭雨打击下崩溃,不过,他们却没想到,右翼的近卫军第十营是胡忠义率领的纯火器营,列装的枪支是目前武昌重工最先进的滑膛遂发枪。
这种枪械使用一米一的枪管,附带三十五公分刺刀,有效杀伤射程三百米左右,速射时可以达到每分钟三发,持续射击能力超过六十发,性能优异,是超越这个时代一百年的步枪。
在四排轮射的情况下,近千米长的阵列上烟尘滚滚,弹幕持续不断。
那些试图抵近抛射的满蒙骑兵纷纷落马,伤亡惨重。
与此同时,中军开始压进,先是猛烈的炮击,隆隆不断的炮声完全听不到停顿,数以百计的三磅、十磅野战炮,不要钱般向着清军阵地倾泻弹药,造成的杀伤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最精锐部队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