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我是指挥官脑洞大的人

番外章个人对SD双方在战斗中优势和劣势看法。(第2页)

 双方都未建立可充分保障机动作战的后勤支持机构,这严重削弱了他们进行高强度装甲攻势的能力,使其最多不超过数周。

 这也导致双方在后一年行动中,都未能完全做好战略计划目标。

 如曼施坦因在1943年初的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因补给问题而没有将库尔斯克突出部解决,最后导致在夏季开启库尔斯克会战。

 s军在1942年末的小土星行动,虽然成功粉碎d国集团军群的奇尔河防线,但未能进抵罗斯托夫,导致歼灭d国顿河集团军的计划破产,使得d国装甲经验丰富的部队得以逃脱。

 上述资料是s联和d国在1941年成与败失败的部分原因,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自己去看。

 ————

 交战又持续一年。

 在1942年,s军损失坦克数量超过多辆,其中包括1200辆kv1,6600多辆t-34和7200多辆t-60/70。(并不是所有坦克都是被击毁,也有很多损失原因。)

 在1942年,租借法案提供的英美辆租借坦克,其中3000辆是利吉英制造,7500辆是美丽国制造,也约有一半损失掉。

 1942年,s联工业部门制造了辆坦克,包括辆t-34和2426辆kv1。

 1942年,s联坦克的总损失为总产量的62%,这少于d国,损失率表明s军能承受巨大的物资损失。

 但是,sd坦克的损失交换比在前期大多为7:1,s军较之d军装甲部队在任何战术指挥训练方面都无优势可言,除极个别外。

 在这样的损失率下,s军对租界的坦克依赖之大,远远超过愿意承认的程度,直到1943年后半期,s军才获得足够装备,让其最好的部队全部换上t-34。

 谈及战役,s军在1942年发动了11次大规模进攻,动用了多个坦克军或坦克集团军,但只有天王星和小土星行动被认为是成功的。

 尽管装备精良,但坦克第1,第3、第4和第5集团军在战斗中表现不佳,其中有2个集团军被d军打到解散。

 坦克集团军不是作为合成部队组成。在自行火炮和支援装备方面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在对抗国防军装甲师时的失败。

 在1942年,有几个坦克军被歼灭,更多的坦克军一度失去战斗力,然而,到1942年末,s军拥有足够多的坦克重兵集团,被重创的部队可以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重建,同时用生力军取代他们。

 相比之下,国防军只是从法兰国的训练基地偶尔接收一个重建的装甲师,其装甲师一直留在前线,直至精疲力竭。

 d国国防军在1942年进行了6次大规模装甲攻势,其中旋风行动和冬季风暴行动失败了。

 1942年国防军在东线损失了大约2382辆坦克,其中包括293辆2号、429辆38t,1261辆3号和389辆4号坦克。

 在此期间,d军在北非又损失了563辆坦克,约占1942年d军坦克总损失率的18.5%。

 提到d国损失,这里还要插上盟军做出的贡献。

 罗斯俄大部分历史家总是试图谈化西方盟国在击败d国所起到的作用,并批评盟军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来分散d国资源。

 事实上,北非这一次要战场,吸引了大量的d国增援部队,使其无法派往s联。

 d国有限的装甲补给陷入这个泥潭,而东线的需求比这大的多。

 隆美尔的非洲军(dAk)拥有第15和第21装甲师。

 1942年11月,非洲军在阿拉曼被英军击败,1943年1月完全败退到利比亚。

 随着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d国在北非的根基也岌岌可危。

 隆美尔建议将麾下的老兵撤回欧洲大陆,在那里他们可以重新装备,并为西欧提供强大的机动后备力量。

 然而,阿道夫做了一项愚蠢的战略决定,不仅拒绝从非洲撤退,还向非洲派去强大的装甲增援部队,包括经过整边的第10装甲师和新组建的501重装甲营。

 他们被运往突尼斯,增援隆美尔败退的部队。

 这项决定将无法避免的败局推迟5个月,阿道夫在东线的装甲师已残破不堪时,还向北非派去300多辆坦克(包括31辆虎式坦克),这是一个巨大错误。

 如果这些部队被派往东线,那么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的“反手一击”行动的力量将可增加近一倍力量。

 古德里安反对将这些装甲力量分散到北非,尤其是虎式坦克,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1943年5月,这些派往北非的增援部队全部灰飞烟灭,有接近1/4的坦克和装备补给在运输过程中被盟军海军击沉,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损失了3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掷弹兵师,恢复这些损失,还需要占用新的资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斯塔林格勒一样,德国在北非损失了100%的装备,只有很少的战斗人员被空运撤离。

 我们不能贬低同盟国任意一个国家为击败fxs做出的贡献。

 如果北非战场失败,d国将横扫中东地区,切断欧亚大洲联系,土耳其将有可能加入fxs,直接从高加索地区南部威胁巴库油田,为s联卫国战争增加难度,并且d国打通与东方盟友的连接,两大fxs将会在印度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