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警官从不加班我也不想的啊
第233无力(第2页)
会议结束后,李禹就坐在办公室内,组员分批次出去查询消息。
人多确实好办事,大量审查要快捷的多。
而李禹,继续坐在办公室内,对着白板开始推敲缝眼案的猜想。
十张照片打印了出来。
他有预感,凶手应该就在这街景图内,第一案发现场,也就在某个建筑当中!
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犯罪空间。
不过毕竟不是真回到十二年前,李禹不能挨个查看。
就这样,李禹在办公室思考了一天,经过组员们一天的奔波调查,所有要寻找的信息,基本都浮现了出来。
而李禹,也从街景图中,找出了几个可能性。
第一怀疑的对象,就是有个屠宰猪肉买卖的。
那时候的猪肉贩子,还没有统一的规定,要有猪肉卖,还得跑一些村上去收猪,然后再拖去可以屠宰的地方,自己找人帮忙杀。
第二怀疑的对象,一个小型的衣服厂。
第三怀疑的对象,就是有个收废品的小院。
之所以把目光放在这三个身上,完全是基于对方拥有交通工具。
不过这仅仅是李禹的推测,完全没法作数。
就像这个废品站,应该就是当年警方怀疑的那个收废品的吧。
黄景光查出当年老街附近的拆迁内容,集体迁移,并且给出安置房,每人拥有30平的面积分配,额外补贴20万一个人头。
如果不要房,一个人头可以拿五十万。
安置房是统一修的高层小区,在当时是比较偏的郊区,小区名为绿园小区,不过现在经过十几年发展,那处郊区已经发展起来了,周边都建造起了楼盘。
同时,邹长河在规划局拿到了当年的安置名单,每个人员都写清楚了当时所拥有的房产信息。
拆迁档案保存的也很详细,每人补偿的房子,补充的金额,都记录的一清二楚。
有了这个,倒是可以走访一下这个安置小区,去找找嫌疑人。
这工作量依旧是飞起。
至于常明几人,今天已经忙的起飞。
三百多人的信息,几人挨个用警局专线电话进行了联系,挨个询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