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13)
兴庆府城东大白高寺。
西夏国建立时自称“大白高国”,后来才改成“大夏国”,该国笃信佛教,境内佛寺遍地,最大的就是这座大白高寺,寺院占地超过千亩,分为寺院、比丘尼庵,将寺院与尼姑庵并在一起也算是他们独特的创见了。
成吉思汗虽然占据了该寺,但并没有厚颜无耻住进尼姑庵,还是住进了寺院,不过是将尼姑庵内的一些美貌尼姑叫过来供其淫乐罢了。
此时的蒙古国尚没有灭金之后的强大实力,那时的蒙古骑兵拥有能够投掷火油弹的大量投石机,以及大量的汉人工匠为其打造攻城器械,这才能在中亚、欧洲一带横着走,眼下显然达不到。
故此,面对西夏国的首都也是一筹莫展。
更令他们焦虑的是,他们最为忌惮的大敌辽国大军已经抵达,他们显然不是来看热闹的,便更为焦躁。
蒙古大军的撤退已成定局。
但在这样的战场上如何撤退却是一个大学问,若是没有辽军的存在相信成吉思汗能够从容安排撤退事宜,但眼下显然办不到了。
蒙古人已经攻下了西夏国大将嵬名令公退守的盐州城,并俘虏了他,就在半日前成吉思汗将他释放了,让他给李遵顼传话:
“大蒙古国与大夏国结盟,人口给你们留下,不过需要共同对付辽国”
一方面又派人潜行到凉州,给李承祯传话:
“我国前来并非想夺占贵国土地和人口,而是想为汝父报仇,请速速前来,长生天在上,本汗愿意与你一起攻击李遵顼,然后由你继承皇位,若有半点虚言,必遭长生天谴责”
很显然,他也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
办了这两件事后,他又连夜召集众将商议撤退事宜。
大萨满、首席军师豁尔赤(札答兰部),首席文书、首席断事官忽都忽(塔塔尔部),三弟哈赤斤、四弟别勒古台、大将哲别、忽必来、胡达尔、术赤台,次子察合台等皆在座。
看得出来,留守老巢就是三子窝阔台。
在座的还有一个装束迥异之人。
大元义。
渤海国大氏王族后裔,渤海国被完颜氏灭亡后,余部逃到东海之滨,也即后世俄罗斯最东部靠近太平洋的锡霍特山,蒙古人崛起后大元义看到了机会,便举族西迁投靠了成吉思汗。
渤海国是一个完全效法大唐的国度,虽然王族是靺鞨人,但境内的高丽、扶余、女真、汉人遍布,就算逃到了东海之滨,也是重农的势力,擅长匠艺,成吉思汗便让其统领在临潢府、辽东投降的汉人工匠。
说是汉人工匠,其中多半是汉化的契丹人、靺鞨人、女真人,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时代,契丹人从中原王朝掳掠来的大量汉人多半安置在临潢府,安置在辽东的只是少数。
当然了,到了后来,所有的渤海国余部都演化成了一个名字——东海女真。
按照成吉思汗的承诺,若是此次大元义立下大功,就会将后世长白山以东乌苏里江的平原地带(后世双城子一带)赐给他们,故此这次跟随大军来到这里时大元义很是卖力。
但现在大元义的脸色同样有些不妙。
成吉思汗拨给他的除了汉人工匠,还有辽东汉军一万户,都是步军,这些天在攻打兴庆府城这些汉军只剩下不到三千了,作为一个连女真人都找不到的渤海国余部首领,显然不是简单人物,察言观色那是必备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