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恶战降临(第2页)
萧燕燕为何会让耶律休哥挥师东进?因为她发现大鱼了,这条大鱼正是出城寻敌接战的瀛州刘廷让所部。
与此同时,刘廷让通过斥候骑兵的侦查也猛然发现辽国的御营大军竟然窜到了自己的身后。尽管他和田重进一样也接到率军寻敌接战的命令,但刘廷让这时候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发现自己竟要单独面对辽国皇太后和皇帝亲率的亲征大军。田重进的大军此时与刘廷让所部相隔甚远,刘廷让这时候甚至都不知道田重进在哪儿。
作为征战大半生的沙场老将,刘廷让深知凭借自己本部的这几万人马完全不是辽军的对手,他紧急派人前去邀约益津关的守将李敬源前来助战,同时他再命人去邀约高阳关都部署杨重进前来与他合兵,随即他又将自己所部的精锐骑兵分派给了此时驻军在瀛洲东南方向的宋军沧州都部署李继隆。这是刘廷让给自己留的后手,如果他与辽军陷入鏖战,他希望驻军沧州的李继隆能够带领一支生力军突入战阵就此将辽军彻底击溃。
为了能够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刘廷让已经做了自己眼下所能做的一切,但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总是会出现一些让人始料不及的突发状况,刘廷让如今也只能是尽人事而后听天命。
李继隆和刘廷让所带的这几万人基本上是雍熙北伐遭遇惨败的东路军原班人马,这些人都是经过九死一生的考验才幸存下来的。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这些人在几个月前的那场超级马拉松比赛中没有死在耶律休哥的刀下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军事和身体素质足够的强悍。换言之,他们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是宋军现阶段战力最强的两支军队。这话可能有点黑色幽默,甚至是显得颇有嘲讽的意味,但这就是事实。东路军惨败之后,大多数的将领都被剥夺了领兵之权,但士兵们却是被分散到河北各处要地屯兵驻守。说难听点,战败也是一种历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战败甚至会让一支军队变得更为强大,知耻而后勇就是这么来的。
上面提到刘廷让是去“邀约”益津关和高阳关的宋军前来为他助战,而不是去命令他们前来助战,这正是一个让刘廷让感到无奈的现实。他此时的军职是瀛州都部署,他对益津关的李敬源以及高阳关的杨重进都没有指挥权,而李继隆在职位上更是与他平级。值此敌国数十万大军压境,赵光义在前方却没有委派一个统筹和谋划全局的统帅,各路的都部署都是各自为战,临战之时顶多只能像刘廷让这样私下相约,但这几路兵马是否会前来赴援参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种情况很令人抓狂吧?可是,这就是赵光义的军事指导思想。不管局势有多么险恶,全国只有他才是军队唯一的主帅,任何人都别想有统兵之权——即使有也要给你派一个监军。
让刘廷让感到庆幸的是,李敬源和杨重进在接到赴援的请求后都火速赶来增援。这里需要特别说一下这个杨重进,这位宋军高阳关的都部署此时已经六十三岁了,而刘廷让麾下还有一名将领也是六十三岁,此人名叫张思钧(北宋武将里一个传奇指数能排进前十甚至更靠前的奇人),刘廷让本人则是时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