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危机四伏(第3页)

 李继迁的不断袭扰、辽国的虎视眈眈、军力的严重枯竭,朝臣对当前朝政和国策的争执不一,坐在开封城里的赵光义面对的眼前的这份纷乱的局面显得是格外心力憔悴。

 时间很快进入公元988年,赵光义思来想去觉得雍熙这个年号实在是有些跟他不对付,于是他下诏改年号为端拱并寄希望以此换换国运。从这个年号的寓意来看,赵光义的心里此时已经有种想要祈求上苍来保佑他的意味了,这个年号也折射出他想要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心态。当然,上苍是不会来帮他解危纾难的,一切都得靠他自己,而他现在急需的是一个能够帮他走出困局的帮手,他的脑子里再次浮现出一个人的名字——赵普。

 自从赵普被第二次罢相之后,他就一直处于闲赋的状态,他倒是想就此安度晚年,可偏偏赵光义将这个国家整得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这也让他无法安享晚年。

 早在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之时,已经下野的赵普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位宋朝的开国宰相以其超前的战略眼光敏锐地察觉到宋朝即将大难临头。就在曹彬等人在各条战线齐头并进之时,赵普就以一个退休老臣的身份向赵光义上疏:“陛下,我们此次发兵的时机不对,等到秋后辽国人必然大举反攻,现在撤军还来得及,如果继续深入必然导致失败。”

 遗憾的是,当时正被眼前的节节胜利冲昏了头的赵光义对此根本不屑一闻,而等到宋军真的大败之时他才不得不佩服赵普的远见卓识,可他仍然选择死硬到底拒不认错。赵普曾经几次上疏陈述自己对当前局势的应对之策,赵光义仍然嘴硬地向赵普表示一切尽在他的掌控之中,如果辽国人胆敢进犯他定让他们有来无回,但在这之后他得到的消息却是刘廷让在君子馆的全军覆没。赵光义被赵普接连打脸,可生性要强的他这时候还是不准备把赵普请来帮他收拾残局。

 在挣扎了数月之后,赵光义终于还是认输了,他决定召赵普回京助他整理乱局。放眼天下,他也实在是想不出还能有谁能比赵普更有可能拯救他于水深火热之中。当初,赵光义将赵普以养老为名送出了开封,然后将宋琪和李昉提拔为了宰相,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宋琪和李昉在他面前非常听话,他要的就是独断朝纲的这种感觉。宋琪后来在雍熙北伐时发出了一点杂音,赵光义是毫不客气地就将其罢免,而好好先生李昉则是得以继续做一个对皇帝唯命是从的宰相。然而,今时不同往昔,赵光义面对眼前的困局已经几乎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在这方面颇有自知之明的他很清楚他现在不再需要听话的人,而是能帮他出主意甚至是做决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