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漏洞百出(第3页)
辽军是在这年的四月底全部撤回到了辽国境内,而宋朝这边这随即就开始了事后诸葛亮式的战后总结。先不说宋朝这边是如何总结的,我这里就想说点自己想说的话。
望都之战其实很简单,辽军从入境到撤军前后所持续的时间连一个月也不到,可我却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来叙述这场战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满身的无力感和颓废感,直到此刻我仍然感觉自己是如鲠在喉,有太多的话我想说却又不知道如何说起。
每次辽军入境之前宋朝方面总是做好了各种准备和预案,上至皇帝、中书省和枢密院,下至定州大营和边关各处据点,每个人都在出谋划策都在陈述自己的御敌之策,最后再由皇帝本人拍板制定出一份看似完美的御敌之策,可结果呢?由宋朝最有头脑、最聪明、最有权势、最有斗争经验、最勇武善战的人所构建出来的看似无懈可击又面面俱到的攻防之策却像是一道用竹片扎起来的篱笆,而辽国人则像是一群肥硕且狂暴的野猪一般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道篱笆。那么,单就此次望都之战而言,宋军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窝囊,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王超、周莹、王继忠,这三人都是皇帝的幕府出身,他们能身居如此要职凭的是什么?周莹不肯听命于王超继而拒绝发兵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在王超与辽军对战的时候,保州的宋军尤其是那几万骑兵为什么没有迅速集结然后攻击辽军的身后从而与王超前后夹击辽军?如果说辽军入境的初期宋军来不及反应,那么当辽军开始从望都撤退的时候,保州的宋军为什么还是在分散在各处?为什么他们没有集结在一处阻截辽军北撤?为什么在保州境内没有任命一位统帅来统领分散于各处隘口和险要地段的宋军?宋朝为什么要将他们的第一战将李继隆一直冷冻雪藏?
我知道以上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给出答案,而正是这些答案导致了我的无力感和颓废感。赵恒以及宋朝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那些人都不是蠢人,至少不会比我本人愚笨,他们明知道还有更有效的抵御辽军的策略,可他们出于某些不可明说但又谁都知道的原因就是不做,他们宁愿牺牲数万将士和百姓性命也不愿去做,而这被某些人美其名曰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年轻人不会懂唯有成熟持重的人才能懂的政治智慧。
所谓君子不口出恶语,我未必然算得上是一个君子,但我确实不想动不动就口出恶语。我就想说,视生命为草芥未必就是泯灭人性之人才有的特质,某些满嘴仁义道德和家国情怀的人在这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以为耻——反以为是成熟——反以为是眼光超前和智慧超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