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凤雏之死(第3页)

 刘禅感慨道:“张鲁知父亲之勇,不敢轻易南下,与父亲对峙葭萌关。而后,张鲁设义舍救济百姓,招揽米民,于川北之地,颇有仁义盛名。” 

 “这……何为义舍?” 

 “彼时中原多战事,西逃难民颇多,张鲁于路间建休息之亭,内置义米肉干,供难民根据自己的饭量取用。并宣传,若取过多,则鬼道辄病之!” 

 刘备一怔,他发觉事情有些难办了。 

 如果这时候攻打张鲁? 

 天下人会怎么说他? 

 这时候不打张鲁! 

 刘璋又会怎么看他? 

 “那当时为父又是如何做的?” 

 “父亲驻守于葭萌关时,亦广树仁德,救助难民,结交百姓与地方豪强,亦得人心归附,美名四扬!” 

 刘备颔首。 

 没错,这是对付张鲁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事实上,他在平原,在下邳,在徐州,在新野,皆广树仁德,以仁义之举立世。 

 “可是,父亲的此番行为,却遭到了刘璋的猜忌。他于白水关设军俯瞰葭萌关,以做挟制,另削减粮草供应,以困乏我军之势。此时双方已然貌合神离,恰逢曹操欲南下,父亲欲携军救援,向刘璋讨借一万兵马,刘璋只给四千老弱。 

 又恰在此时,益州别驾张松本欲助父亲夺取益州,听闻父亲要回荆州,忙书信相劝,结果却被刘璋所获。至此,双方终于剑拔弩张,反目成仇。” 

 说到此,刘备大概明白了整件事的因果缘由。 

 事情演变至此时,双方已难在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必然是一场血拼。 

 既知如此,当不可让悲剧再次发生。 

 而回想新的隆中对,孔明似乎对益州之事,有了新的安排。 

 刘备收起思绪。 

 益州之事,回头再详细商议。 

 当下最重要的事,找到凤雏先生。 

 无论付出何等代价,定要将其请来,而后善待。 

 “阿斗,今日吾与汝父子相谈,便先止于此。我即刻命孙先生多遣人手,务必尽早寻得凤雏先生现居何处。” 

 阿斗很认真的说道:“盼父亲早日寻得先生。若得凤雏先生长命安好,相父也不会那么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