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许都母子重逢(第2页)

 “权儿休出此言!汝念侄之情,为娘岂会不知!然今局势危若累卵,当务之急,乃速救汝归吴。汝若消极以待,岂不愧对公瑾、子敬等殚精竭虑、苦心筹谋乎?”

 孙权亦心怀感动:“公瑾子敬欲以何计救我?”

 “暂顺于曹,取其之信,方得汝安归江东。”

 “哦?”

 这与阚泽和孙权所言相差无几。

 但这里面有个大问题,孙权自也知晓:“母亲,孩儿心知。曹操素性贪利,欲图全功,料其必放儿归吴。然其召母亲至此,莫非欲执此为胁,以制孩儿乎?”

 吴国太心中暗暗赞叹。

 权儿身为人主,心思果然缜密。

 能想到此节。

 倘若我直言若此,其因为孝心必然不允,便是其归至江东,亦会为江东百姓所不齿。

 称其以母换身安,乃大不孝之事。

 在来江东之前,周瑜早把话术教给了吴国太。

 “权儿放心,公瑾与子敬皆智谋之士。已为为娘想好安归之法,汝无须挂怀。当前要务,乃让你安妥归至江东为佳。”

 孙权闻言方得安心:“敢问娘亲,是何计策?”

 吴国太回想临别时公瑾所言:主公若问是何计策,便言以江夏北部置换国太归吴。

 然而,此时吴国太动了一些小聪明。

 她心知,权儿此战未得寸土,还把公瑾辛苦打下的合淝赔进去了。

 若再言以江夏之北置换,权儿更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心中必愧疚难安。

 于是,她换了一个说法:

 “我亦不知,只教我亦暂顺于曹。然公瑾、子敬胸藏韬略,此二人所谋之策,必万无一失,权儿且放宽心便是。”

 按说,吴国太的心是好的,只未曾深思一事。

 若以前者回复,孙权不用背负太大心理负担。

 就算吴国太自杀,乃自身勇烈,无愧于江东孙氏门楣。

 而在孙权看来,江东诸臣已为吴国太备下周全之策,积极图为营救之事。

 事实上,周瑜鲁肃也的确打算这么做。

 只是他们心皆知道,曹操必然不会应允。

 吴国太自可凭勇烈身死,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