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子义的目的,公瑾的觉悟(第2页)

 其实,周瑜也有一层担忧!

 今之江东,吴侯遭逢变故,其威德骤损,人心几呈分崩之势。

 众将受鲁子敬规谏,皆怀体谅之心,愿襄助吴侯重振。

 然人心难测,安能保无他念者?

 就算眼前诸将,亦恐有人私意赞同太史慈之举。

 坦率而言,除了太史慈,周瑜是最该对孙权有怨气之人。

 他也的确心有怨气。

 但此时此刻,他必须得以大局为重。

 他相信,若得伯符在世,也不想江东一分为二!

 故而,周瑜当率先表明立场,以示决然不赞同太史慈今日之举。

 众将纵有为周瑜鸣不平之人,见周瑜今日此言,亦皆颔首称是。

 然后,周瑜开始安排:“程老将军,烦劳你速至柴桑,禀明吴侯,速派兵至吴县,既要据险要而守,亦要暗中将公子绍转移至他处!”

 程普点点头,忽然反问:“那你做什么?”

 周瑜一怔,他觉得程普的语气多少有些失礼。

 但他并未放在心上。

 毕竟是江东资历最深的老将军。

 有点脾气和架子也是应该的。

 “哦,我率一支兵马,沿途追袭子义大军。”

 程普慨然道:“为何不让老夫去追太史子义?你去禀明主公?”

 周瑜自是不担心程老将军对江东的忠诚。

 只是,追击太史慈的难度太大。

 不是说不好追。

 而是追上了该怎么办?

 直接打?

 不妥。

 恐激化矛盾,闹得事情无法挽回。

 周瑜的想法是能劝则劝,不能劝则拖,拖到吴县布好防御,孙绍转至他处,使他彻底失去另立新主的希望。

 就算追不上,也正好能够拦截。

 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能使太史慈回心转意,重新为我江东所用。

 而若使程普追击。

 其或为太史慈言辞所动,毕竟皆乃伯符旧属,共拥孙绍为主,亦非绝无可能。

 或可与太史慈火并,到时事情就真无法挽回了。

 故而,周瑜拒绝了程普的主动请缨。

 “老将军功高望重,柴桑防务攸关根本,非您莫属。某与子义曾有旧谊,追击途中可相机斡旋,以情理相劝,或能消弭干戈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