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江汉

第158章 兄弟俩,不相容【47K】


第158章 兄弟俩,不相容【4.7k】

 

初平元年二月,乙巳日。

 

清晨明媚的阳光下,只见扈城亭外的官道上便扬起黄云般的烟尘,黄尘之中隐隐可见一杆绣着“曹”字的旗帜在冷风中猎猎作响,旗杆顶端的鎏金虎头吞口亦是泛着一丝冷光,其间还竖有“奋武将军曹”字样的大纛,其下长长的队伍则好似蜿蜒的巨蟒一般在缓缓爬行着。

 

当看见这一幕后扈城亭的小吏远远的便跪在官道旁的尘土之中。

 

尤其是当听见战马碰撞出金戈之声时,他们的脑袋下意识压得更低。

 

即便眼角瞟到众多士卒正踩着路旁的粟穗,也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直到看见一名将军模样的汉子骑马靠近,他方才心惊胆战的见礼道:“扈城亭父毕节,拜见将军!”

 

按汉制一亭之中除亭长外,当有亭佐来处理日常事务,如果亭长出缺,则由亭佐代理亭长的职务。此外还有负责缉拿盗贼,维护治安的求盗、亭卒,以及责大门的开闭和扫洒卫生之事的亭父。

 

不过看着眼前瘦弱不堪的老者,马上的曹操却眉头微皱。

 

“此间亭长还有其他人呢”

 

那瘦弱老者闻言双手颤抖的躬身道:“启禀将军,都逃亡了,此间仅剩老朽一人矣。”

 

曾经洛阳是九州最安全的所在,但自从先帝驾崩后此处反而成为天下间最动荡的地方,这让他们这些斗食吏实在熬不下去了。

 

其实若不是腿脚不便,他也是要逃的。

 

毕竟十几万讨董联军在洛阳外堵门,便是升斗小吏也知道会发生什么。

 

为了那几斗俸禄,实在不值得他们卖命。

 

见此情形,曹操忍不住轻叹一声,看着面前老者顿时不再说什么。

 

与此同时,斥候的枣红马已穿过层层队伍来到曹操马前,只见他满脸惊色的下马拜倒:“将军,北邙帝陵被掘,袁氏满门被诛!”

 

此言一出,马上的曹操顿时愣住了。

 

别说是他了,连一旁的曹洪都忍不住张大了嘴巴,不知所措。

 

济北相鲍信闻言更是当即就面色通红,怒不可遏。

 

同样的,诸多军吏震惊之余也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瞬间军心动荡。

 

幸好曹操很快便反应过来,见此情形当即拔剑怒吼道:“董贼大逆不道至此,将士们,且随吾替天行道,还大汉一片朗朗乾坤!”

 

此言一出,鲍信亦是拔剑振臂道:

 

“乱臣贼子,人人得尔诛之!”

 

左右闻言,顿时也义愤填膺的齐声高呼。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不过片刻功夫,先前还有些慌乱的士卒顿时同仇敌忾起来。

 

看着众将士面上的激愤之色,马上的曹操这才松了一口气。

 

好险,差点就真让董卓杀人立威了。

 

然而这也怪不得曹操大意。

 

毕竟汝南袁氏威名赫赫,天下百姓几乎无人不知。

 

甚至曹操麾下不少军吏都是听着汝南袁氏的威名长大的,如此显赫的家族都被董卓满门抄斩了,对于普通人的震慑可想而知。

 

而直到此时曹操方才有空细细询问起斥候来。

 

听斥候说罢他才知道,原来就在昨日董卓便命司隶校尉杀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婴孩、妇人皆死,无一活口,理由则是袁绍、袁术兄弟起兵作乱。

 

说实在的,这对曹操的震惊甚至超过了董卓挖掘帝陵。

 

毕竟董卓可是袁氏的门生故吏呀,他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董卓难道就不知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今日他杀袁氏满门,那日后他还敢信任自己的门生故吏吗

 

一时间,曹操甚至有些失语。

 

不过一旁曹洪此刻却忽然想起什么,当即近前低语道:“兄长,此乃良机也!袁氏被诛,袁本初与袁公路兄弟必然不会无动于衷。河内、南阳一旦出兵,便可与我军遥相呼应,对洛阳形成围攻之势。如此,我军此战必胜也!”

 

闻听此言,曹操立刻也回过神来。

 

看着眼前士气高昂的众将士,曹操略作沉吟便果断道:“传我命令,日落之前必须赶到敖仓!”

 

随着此令下达,近两万大军很快便加快速度朝着洛阳方向前进。

 

然而待曹操离去之后,看着义军的背影那位瘦弱的亭父却满是忧虑。

 

思量半晌,他终究还是拖着老迈的身子带着行囊离开了。

 

毕竟甭管谁赢谁输,随便来几个溃兵就能把他这个老骨头给拆了。

 

背井离乡或许生死难料,但看这情况留下来却是必死无疑呀!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的情况也终于被外界所知。

 

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河内郡与南阳郡,很快也得知袁氏被诛的消息。

 

……

 

南阳郡,袁氏别院。

 

只见袁术状若癫狂的拔剑朝四周胡乱劈开起来,不一会儿身边仆役与婢女便纷纷惨叫的扑倒在地,没了声息。

 

即便如此袁术却依旧满心怒气,浑身血迹的他面目狰狞,仰天怒吼道:“狗贼!乃公必将你千刀万剐,剁成肉酱!”

 

声音之中那股浓烈的怨毒之意,当即便令周围的仆役吓得战栗不止。

 

半晌之后,方才有老仆大着胆子近前禀报道:“郎君,南阳各家俱有人前来吊唁,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