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江汉
第231章 时代的局限性【12】(第2页)
其实让轲比能吃瘪的东西,只是几个不起眼的东西。
所谓的骑兵三宝“马鞍、马镫、马蹄铁”魏哲自然知道。
可是由于这些东西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太容易模仿了,所以才一直没拿出来。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是骑兵两宝。
因为高桥马鞍早在黄巾起义之前就已经在中原出现了。
最初高桥马鞍的存在只是那些权贵们在马上保持平衡的辅助工具。
毕竟洛阳权贵一个个身娇肉贵,哪里像军中粗汉那样耐摔。
为了满足那些脑满肠肥、四体不勤的贵人们,洛阳的能工巧匠可以说是想尽办法。
还真别说,高桥马鞍出现之后确实降低了骑马的难度。
虽然纵马疾驰依旧很难,但是却已经可以让贵人们轻松的走马观了。
说来前汉时期,长安的能工巧匠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才造出了单边马镫。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军中骁勇与民间游侠都不屑用单边马镫。
在他们看来那是女人用的玩意儿,真正的勇武之士压根就不需要这些辅助工具。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高桥马鞍在洛阳并没有受到重视,传播甚慢。
不过高桥马鞍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当它和双边马镫搭配的时候。
要知道以往纵马之时,骑者大多都需要双腿紧紧夹住马腹,再分出一只手来抓住战马的鬓毛或缰绳,方才得以在高速运动中保持平衡。某些汉军士卒虽然会骑马,但是当纵马疾驰时却需要双手抱住马脖子才能不掉下来。表面上说是骑兵,其实不过是骑马步兵罢了。
相比之下草原上的胡骑倒是好一点,但也只能做到骑射而已。
真正敢让骑兵持矛冲阵,还是内附的乌桓人开的先例。
只可惜持矛冲阵虽然是乌桓突骑的拿手好戏,不过却更适用于汉地,在草原反而没什么优势,这才导致鲜卑人成为了草原霸主,而不是乌桓人。
不过受乌桓人的影响,幽州汉儿渐渐也掌握了乌桓突骑的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