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愚蠢的戈林和海狮计划(第2页)
对于“海狮计划”,朱由检从一开始就持有深深的质疑态度,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完全看不上这项计划。他凭借着敏锐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不止一次地向希特勒发出警示:“英国在先前的战争中已然元气大伤,陆军装备遭受了毁灭性的损失。尤其是坦克、大炮这类重型武器,英军损失的数量高达上万门之巨。如此惨重的损失,使得英国在一两年之内根本无法恢复元气,短期内对德国难以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德国当下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采取怀柔策略,安抚英国,而不是进一步刺激它,激化矛盾。不妨耐心等待,待英国国内反战浪潮如燎原之火般兴起之时,再适时寻求与之媾和的机会,这才是当下的上策。与此同时,德国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军事工业体系上,争分夺秒地完成战时体制的全面安排,全力投入生产大量的武器装备,以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
就以坦克为例,相较于苏联性能卓越的 t34 坦克,德国现有的三号、四号坦克不仅优势并不明显,而且在数量上更是稀少得可怜。据我所掌握的确切数据,德军坦克的保有量不足五千辆,而苏俄的坦克总量却多达一万多辆。如此悬殊的对比之下,德军装甲部队在数量和性能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海军方面,德军的劣势更是一目了然,根本无法与实力雄厚、底蕴深厚的英国皇家海军相抗衡。即便德国侥幸获得了土伦军港的几十艘法国军舰,其海军实力依然难以望英国项背。依我之见,德国应当刻不容缓地抓紧生产驱逐舰和航空母舰,扩大海军实力。特别是要加快推进齐柏林号航空母舰的建造计划,尽快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朱由检的这一番苦口婆心的建议,却在德国国内遭遇了强大的阻力,而这阻力的源头便是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戈林,作为德国空军的最高统帅,权力欲极度膨胀,对自身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权势和地位极为看重。在他狭隘的认知里,德国海军发展航母及舰载机部队,无疑是对空军力量和地位的公然挑战与严重削弱,会直接威胁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势版图。因此,他绝不允许有任何航空力量游离于自己的绝对掌控之外。
出于对空军自身资源和利益的过度维护,戈林坚决抵制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海军用于航母建造。在他眼中,资源理应毫无保留地优先保障空军的发展。这些资源应当被用于生产更多先进、高性能的飞机,大规模建设布局更为合理的机场,以及培养更多优秀的飞行员等方面,以此不断巩固和增强空军的作战能力,确保空军在德国军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戈林的强力阻挠下,空军负责的与航母配套的停机坪建设以及舰载机的配备工作,始终无法按照计划顺利推进并配套到位。这一系列的延误和阻碍,直接导致齐柏林号航空母舰陷入了极为尴尬的“有舰无机”的困境。原本承载着德国海军崛起希望的齐柏林号,因缺乏必要的空中力量支持,无法形成完整的战斗力,严重影响了该航母的建造进程和最终服役,使其成为了德国海军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