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神童(第2页)
“儿臣听老农说,蝗虫怕火和烟。”他铺开图纸,上面画着数十个装满柴草的火盆,还有用牛皮制成的巨大风箱,“我们可以在田间点燃火盆,再用风箱鼓风,把蝗虫赶到一处,就能一网打尽!”
萧南逸凝视着儿子认真的小脸,突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抱着《河渠志》冲进书房的孩童。他将图纸递给在场的工部官员,后者仔细端详后大惊失色:“此计看似简单,却暗合《农政全书》中的捕虫之法,殿下天赋异禀,实乃我朝之幸!”
捕蝗之法推行后大获成功,百姓们奔走相告,称赞太子殿下是“神童转世”。然而承钧谨记皇爷爷的教诲,面对赞誉只是低头行礼:“这都是前人智慧,儿臣不过拾人牙慧罢了。”
藏书阁的烛光日复一日地照亮萧承钧的侧脸,转眼间三年过去。八岁的小太子褪去了稚嫩,眉眼间多了几分沉稳。他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时常带着侍卫微服出巡,穿梭在都城的街巷,观察百姓的生活,聆听他们的诉求。
一日,承钧带着贴身侍卫阿烈来到城西的贫民窟。这里房屋破旧,污水横流,衣衫褴褛的百姓蜷缩在角落里,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恐惧与迷茫。承钧的内心被深深刺痛,他蹲下身,握住一个小女孩的手,轻声问道:“小妹妹,你们平时都吃些什么?”
小女孩怯生生地从怀中掏出一个硬邦邦的野菜饼,“这是娘亲用野菜和着麸皮做的,只有生病的弟弟才能吃白米粥。”承钧鼻子一酸,眼眶瞬间湿润。他起身对阿烈说:“记下这里的情况,回宫后我要向父皇禀报。”
回到东宫,承钧立刻伏案疾书,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的奏折,详细阐述了贫民窟的现状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他提议设立义仓,由朝廷调拨粮食救济百姓;在城西修建排水沟渠,改善卫生条件;还建议开办义学,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第二日早朝,萧南逸看着儿子递上的奏折,心中既欣慰又震撼。这份奏折条理清晰,分析透彻,所提建议切实可行,完全不像是出自一个八岁孩童之手。满朝文武传阅后,纷纷投来惊讶与赞赏的目光。
“陛下,太子殿下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忧国忧民之心,实乃我南诏之福。臣建议按照太子的方案实施,定能改善城西百姓的生活。”丞相王大人率先开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御史中丞李大人却提出异议:“太子殿下虽心系百姓,但毕竟年幼,所提方案是否太过理想化?实施起来恐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还需从长计议。”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两种声音争执不下。萧南逸看着承钧,问道:“钧儿,你对李大人的质疑有何看法?”
承钧不卑不亢地站出,行礼后说道:“回父皇,儿臣在奏折中已详细计算过所需钱粮,可先从国库调拨一部分,再号召富商捐资助学。至于人力,可招募当地百姓参与建设,给予工钱,既能解决就业问题,又能加快工程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