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

 它的背景是清军入关,事关汉人及朝廷生死的关键时期。

 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而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于梁启超。

 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

 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策天下”,“问策”与“天下”两个词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分开来看。

 “问策”不用过多解释,重要的是“天下”二字。

 “天下”是谁的天下?

 放在后世,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回答,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

 但是在封建王朝,还是在朝廷选贤任能的会试考场上,这么说真的是嫌命长。

 即使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在这儿您也就是听听就好。

 人在屋檐下,还是适当把高傲的头颅低下为好。

 当然,封建王朝就不能把天下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吗?

 也不是,毕竟历任王朝更迭,通过起义军开展推翻旧朝,建立新政权的领军者,哪个不是平头老百姓?

 哪个发迹之初不是靠着人民群众的力量?

 要不怎么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话。

 这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行,都是能让你得天下的人也能让你失天下的意思。

 不过在封建王朝,你可以说国家的兴盛与每个升斗小民有关系,却不能说的太直白。

 还是得以表忠心的形式,站在“大义”的肩膀上说话,不然又得小心脖子上的脑袋。

 士农工商,士大夫虽然排在最前面,可其人数基数必定远远小于农民,工匠和商户。

 当权者有读书人支持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有读书人支持,没有基层百姓的支持,也无法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