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裘县令求人(第2页)

 他们家虽然和主支不在一处生活,可是一脉相承,还是要重视族中意见。

 即使是生活了四代的长寿县,他们也是有感情但不多。

 毕竟那时候,只有长寿县的土地最为便宜,那时候父亲选择长寿县置办产业,肯定是出于“性价比”的考虑。

 选择这长寿县,是因为它在当年“性价比”最高,用有限的银子尽可能多的置办田地,那是老一辈的蒋家人的智慧。

 裘县令听了这个回答倒是也没有表现出多么失望,只是又追加了几句不要钱的好话。

 说几句好听的又不值当什么,裘县令很是拉得下面子,求人不跌份儿,求人不丢人。

 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实惠才是最重要的,裘县令其实还有一个没有说出口的心思。

 不过得先提出一个让蒋家为难的,再提一个可以折中的,那样蒋家也比较好接受。

 这就是为官多年的老油条,让你把屋顶掀开你不同意,转而让你给屋顶开个窗,你是不是就会勉强同意了呢?

 后世管这个叫“拆屋效应”。

 华夏人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裘县令不可谓不通此道。

 首先提出一个叫人十分为难的要求,比如进士牌坊建在长寿县境内。

 再提出一个略微好接受的要求,比如长寿县县衙自己出钱,在长寿县修建进士牌坊,濮阳那边也照建不误,互不干扰。

 以前这样的先例不多,但也不是没有的,新科进士,有不少是有“第二故乡”的啊。

 就看这个“第二故乡”的人是否舍得下面皮去争取了,反正他裘瀚海舍得下脸皮。

 蒋地主见裘县令没有仗着自己的身份压着他们家同意,也就把这事先放一边,跟着蒋长青回了蒋府。

 此时蒋家的族老们都汇聚在此,看着即将年过花甲还神采奕奕的蒋地主,几人有些唏嘘。

 同样都是做人祖父、曾祖父的年纪啊,这蒋长寿怎么像个大小伙子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