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乡试毕,风波起(第2页)

 国用有节,则赋税可轻;民财不耗,则蓄积可厚。

 轻徭薄赋者,养民之政也。徭轻则民力舒,赋薄则民财裕。

 民力舒而财裕,则生养遂而教化行矣。

 是故,欲富民者,当以农桑为本,工商为辅,节用爱民,轻徭薄赋。四者并行,则民富而国安矣。

 若舍本逐末,重工商而轻农桑,侈靡无度,赋役繁重,则民贫而国危矣。

 洋洋洒洒,挥毫泼墨。

 写下了自己并不是完全认同的一篇策论,放下笔,不着急誊抄。

 一些未尽之言,并没有立刻写进去,他不知道主考官是个什么性情。

 虽然有很多系统提供的资料,但是这位学政大人很是与众不同,少有政论公开发表。

 关于富民,他还想说,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不同的国情、时代、文化背景等等都会成为影响国民收入、职业选择的因素。

 比如农业已经非常发达的国家,应该适时开发第二产业,将农作物通过工业制作成价值更高,更方便售卖的衍生品。

 比如一地盛产小麦,除了售卖小麦、面粉之外,还能不能通过工业深加工制作出诸如“饼干、面包、干脆面”等小食品呢?

 现代社会当然是可以的,很多盛产小麦的地区,都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厂。

 在快递行业发展起来后,你在网上甚至可以买到肉夹馍、热干面、凉皮和烤馕。

 农业和工业发展饱和的地方,则可以考虑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

 古代和现代的确有很多不同,但相同的是,人们都喜欢从自己呆腻了的地方去别人呆腻了的地方看看。

 别人家地里的苞米比较甜,别人家的月亮比较圆,别人家的媳妇比较……,咳咳,扯远了。

 总之,旅游业发展起来的话,也能大大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好是农业不撒手,工业并肩走,旅游业和他俩手牵手。

 不过这些如果写进策论里,也许就没指望这一次登上桂榜了。

 无他,实在不符合大周当前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