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调查开启与行动(第2页)

 不妨双管齐下,一边派遣可信之人秘密探查,另一边以明面上的官员正常稽查,互相配合,必能早日水落石出。”

 李雄停顿的片刻,接着说道:“至于关中缺粮的问题,主要还是在水利建设。

 虽然现在长安城人口达到历史之最,可是关中照样沃土千里,只要加强水利建设,必定能够保障长安的粮食安全。

 要知道,离长安不远的成都平原,也是因为秦朝的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才造就了现在的成都平原粮仓。

 而关中同样有郑国渠,只是这些年各地维护不善,才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致使粮食减产。

 只要朝廷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再派一员懂水利的官员主持进行建设,不出五年,必然能够让关中粮食丰收。”

 李隆基听后沉思片刻,抚须道:“汝二人之言皆有可取之处。

 朕意已决,就依你二人之计行事,对于关中水利建设,我会命工部全权负责此事。

 至于漕运之事,太子,此事由你全权负责,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莫要懈怠。”

 “儿臣遵旨。”

 李亨低头应道,心中却暗自揣测李隆基此举之意,不知这是信任还是试探。

 但是此事既然交给自己处理,那定然是要做出一番成绩,不然也无法向李隆基交代。

 李雄见李亨领命,心中也是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无论是漕运还是关中水利,背后都盘根错节着各方势力。

 尤其是曹运更是重中之重,无数的大家族以及地方豪绅肯定都牵连到其中。

 那也是李雄为什么之前建议先暗中取证,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原因,因为其中的牵连实在太大。

 等李隆基离开东宫后,李亨立刻着手组建自己的密探队伍,同时配合上明面的官员准备稽查之事。

 而工部收到李隆基的命令后,也举荐了几位精通水利的贤才。

 毕竟工部之前就上过奏折,请求朝廷大修郑国渠可是一直都没有得到重视。

 因为户部一直借口没有钱,所以事情不了了之,就这样一直拖着。

 直到这一次,李隆基亲自开口下旨,朝廷之间的各部门才通力合作,准备解决关中的用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