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吴三桂的抉择(第2页)

 夕阳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山海关的城墙上,将这座雄关染上了一层暖色。城墙上的青砖被岁月磨得发亮,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边关的沧桑。 

 两人目光越过城墙,望向关内那片正在搭建的窝棚。喧嚣声不断传来,人声鼎沸,偶尔还夹杂着几声争吵。 

 蓟辽总督王永吉眉头紧锁:“长伯,这些都是跟着我们从宁远来的百姓啊。” 

 吴三桂目光扫过那些忙碌的身影。他看到有人在争抢搭建窝棚的地方,看到妇人们抱着孩子蹲在角落里,看到老人们疲惫地靠在墙边。 

 “三十万人”吴三桂喃喃自语。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三十万条活生生的性命。他们中有他的将士,有将士的家眷,更有追随他们多年的百姓。在宁远时,这些人都过着安稳的日子,有田可种,有店可开。 

 可如今,他们都成了无根的浮萍。 

 “粮草不多了。”吴三桂的声音有些沙哑,“按现在的消耗,最多撑过这个月。” 

 王永吉踱步到另一个垛口,望着远处的落日:“正是如此。关内有李自成的流寇,关外是建虏的八旗军。这三十万人,能去哪里?” 

 城下又传来一阵争吵声,这次比之前更激烈。两个男人为了一块空地扭打在一起,周围的人有的劝阻,有的围观,场面一度混乱。 

 吴三桂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派人去处理。” 

 一个亲兵领命而去,很快就平息了争端。但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而且会越来越多。 

 “南下呢?”吴三桂突然问道,“听说沈廷扬在天津” 

 “就算圣上和太子能到天津,”王永吉打断了他的话,“沈廷扬手中也不过百来艘海船,能载走多少人?五六万就顶天了。” 

 吴三桂握着刀柄的手紧了紧。这些年来,他在辽西经营得很好。关宁军不仅有朝廷的饷银,更有自己的田地。一个士兵,就是一个家庭的依靠。 

 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投降流寇”吴三桂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王永吉冷笑一声:“李自成会给咱们养活三十万人的地盘吗?别做梦了。没有地,没有饷,这些人撑不过三个月就得饿死。” 

 夕阳渐渐西沉,最后一抹余晖染红了天际。城下的喧嚣声渐渐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