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文旅融合的意外危机(第3页)
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工作坊一经推出,就引来了大批年轻人报名。在信息爆炸、快
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这些慢下来的传统手艺,反而成了稀缺的精神良药。
“我每天盯着电脑,已经快忘记手是什么感觉了。”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一边学习篆刻,一边感慨,“跟着老师傅学刻石,才找回了手的触感。”
媒体争相报道这种传统文化传承模式,《江州晚报》甚至用整版篇幅介绍了“老手艺传承计划”如何促进代际沟通与文化传承。
舆论的风向很快影响了文物部门的态度。在江州大学专家团队的专业评估报告出炉后,文物部门终于同意了王安提出的保护性开发方案。
“保留核心历史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功能,这正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专家团队在报告中这样评价。
项目重获生机,王安松了一口气。然而,徐浪不甘心失败,竟找人趁夜色破坏工地的设施和器材。
幸运的是,王安早有防备,加强了工地巡逻和监控。破坏行为被清晰地拍了下来,包括指使者的电话通话记录。
“要报警吗?”张鸣气愤地问。
王安看着监控画面,摇摇头。“先留着,总有用得着的时候。斗争要讲策略,不急于一时。”
第二天,系统的奖励提示响起:
【“''文化传承社区''商业模式专利一份,社区软实力提升30%”】
站在重新开工的工地上,王安望着那些忙碌的工人和前来参观的市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这里将不只是一个文创园,而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老人与年轻人的桥梁。”王安轻声自语。
沈佳走到他身边,眺望着远处正在改造的红砖厂房。“我已经能想象,未来这里会成为江州最有人气的文化地标。”
“是啊,危机往往也是转机。”王安微笑着,“没有徐浪的阻挠,我们可能不会这么快启动''老手艺传承计划'',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
初秋的阳光洒在这片老工业区上,为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仿佛在预示着这里即将迎来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