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维权行动的开展 (第2页)

 举报材料的准备堪称一场严谨的战役。律师团队分成三个攻坚小组,分别负责侵权事实梳理、证据固定和法律依据整理。沈念亲自参与每一个环节,在会议室里架起长桌,将正品与侵权产品一字排开。她戴着白色手套,拿着放大镜仔细比对:"你们看,这个樱花刺绣的针法走向,和我们设计师手稿上的分毫不差,连针脚密度都是1.2毫米,这绝对不是巧合。"她突然掀开裙摆,指着内侧的隐形省道:"这个位置的专利编号,只有我们的生产车间知道。"为了确保举报材料的法律效力,团队走访了五位行业权威专家。在纺织研究院的实验室里,张教授戴着专业目镜,用镊子夹起布料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三天后,他出具的鉴定报告中写道:"侵权产品使用的提花工艺与正品高度相似,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涉嫌侵犯外观设计专利权。"即便有了这些专业背书,沈念仍不放心,她带着团队反复核对每一个数据,甚至联系到三年前参与设计的版师,从仓库深处翻出布满灰尘的原始工艺记录作为佐证。

 与此同时,诉讼证据收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沈念组建了由市场、法务、设计部门组成的"取证突击队",制定了详细到分钟的行动方案。他们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八大战区,每个小组配备执法记录仪、公证员和专业律师。在广州十三行批发市场,取证员小林换上休闲装,戴着蓝牙耳机,混进一家挂着"念·时光折扣店"招牌的档口。"老板,这款连衣裙怎么拿货?"他指着货架上的仿冒品询问。"都是原厂尾货,假一赔十!"老板热情推销。小林按照事先培训的流程,用隐蔽摄像头记录下交易全过程,付款时特意要求开具盖有公章的收据。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都经过了法务团队的反复演练——光是模拟购买场景就进行了23次,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证据采集规范。

 电商平台的取证更加复杂。技术人员开发了专门的爬虫程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侵权店铺的销售数据、评价内容进行实时抓取。法务专员则以普通消费者身份下单,从浏览商品、填写收货信息到签收快递,全程录像保存。有一次,为了固定某直播带货的侵权证据,取证人员连续三天守在直播间,记录主播的每一句话术。当发现某天猫店铺月销量突破万件时,沈念在工作群里发了一个凝重的表情:"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无数设计师的心血被践踏。"她要求团队重点关注该店铺的关联企业,最终顺藤摸瓜,查出其背后的侵权产业链涉及五个省份,牵扯出一条从设计抄袭、生产仿冒到网络销售的完整黑色链条。

 证据固定完成后,一场细致入微的对比工作在公司实验室展开。设计团队将正品与侵权产品进行三维扫描建模,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叠图分析。技术总监王工调整着电脑参数,屏幕上两个模型逐渐重叠:"你们看,这个领口的弧度偏差只有0.3度,正常人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但在专业系统里就是铁证。"他们还制作了多组对比视频,用红圈标注侵权细节,配上专业解说,甚至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出镜解读。为了让证据更具冲击力,视频制作团队采用了电影级剪辑手法,将正品的精致工艺与仿冒品的粗糙瑕疵交替呈现,背景音乐从优雅的古典乐渐变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在整个维权过程中,沈念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坚韧与细致。她不仅要统筹全局,还要亲自参与关键环节。有次在杭州四季青市场取证时,突降暴雨导致拍摄设备故障,她二话不说脱下外套包裹住摄像机,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回到酒店后,她发着高烧仍坚持整理当天的证据。在一次深夜的证据整理会上,当团队对某个侵权细节产生分歧时,她翻出三年前的设计会议录音:"当时我们为了确定樱花花瓣的数量,特意讨论了七次,这个细节只有我们内部人员知道。"正是这种对品牌的深刻理解,让许多隐藏的侵权证据浮出水面——比如仿冒品上错误的绣线色号,恰好暴露了其并未获得正品的色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