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夜雨(第3页)

 中学学制同样为四年,分为初中和高中,各两年。

 课程新增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其他课程的深度、广度适当增加。

 其中社会与道德开始引入唯物主义教育;体育与军事课程要求学生学会了解枪支构造、列队、行军、作战等基本的战斗技能。

 至于美术、音乐这些艺术类学科,可作为选修课,不计入升学成绩。

 初中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工坊、担任政府的乡官,或者继续上中专或高中。

 考虑到国情,入学年龄适当放宽。小学最大十六岁,中学二十五岁,大学终身可入,修够学分即可毕业。

 因财政状况,暂无法全免学费。

 但为了保证贫苦人家的优秀孩子能够读书,小学到初中半数学生免除费用,并由官府提供食宿;中专、高中和大学,设立大量奖学金,确保三分之一的尖子生免费上学。

 所有学校男女均可就读(不男不女除外),暂使用萧云骧编写的后世阉割版教材。

 师资由容闳负责招募和培训。有了师资储备便新开学校,西王府保证提供资金支持。

 三人议定,已是深夜,窗外大雨倾盆。

 姚福堂和卢岭生带来了雨伞,林绍璋结账后,几人先送容闳回驿馆,随后林绍璋也回去休息。

 夜雨中,萧云骧望着林绍璋远去的背影,感慨良多。

 原本位面中,林绍璋在军事上屡战屡败,是太平天国第一次西征失败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太平天国中少有的读书人,在内政上勤勉且颇有建树。

 太平天国中后期,他协助洪仁玕推动现代化改革,实践《资政新篇》的部分内容;负责外交时,抵制列强的无理要求,强调主权意识。

 难得的是,他并不盲目排外,对西方科技和机械学兴趣浓厚,自学英语且水平不低。

 萧云骧带他参与讨论,是为了让他了解教育建设,减少学校建设用地和资金批复的阻力。

 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萧云骧回到府衙内那简陋的西王府时,地面已是积水成溪,开始冲刷这个肮脏的世道。

 -------

 (注:社会与道德课及政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