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天纵水上祢1
37.惊不惊喜
在中考成绩还没放出的日子里,顾梓聿的生活安排得很满:小提琴是第一要务,准备面试和乐团排练双轨并进,光这两个任务就占了他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加上学语言、看一些相关的专业书,有时和明祎出去打打篮球、游泳,做点无器械训练。
唯一难过的,就是要乖顺接受顾仲景严厉目光的洗礼和时不时的冷言冷语——没错,他还在为之前“用自己的身体健康作威胁”,选择留下来继续读一年书而还债。
除此之外,一切都好,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期待着假期赶快过去,期盼着新学期的到来。
中考后的暑假,却并不像王伟想象地那么无法无天的快乐。他拒绝了同学朋友出去玩的邀约,只一心宅在家里,做着班级里发的那些初高中的衔接教材——这可是一班的老师们专门给他们编写的,其他班的学生都没有呢。
虽然他们也不一定想要。
王伟是在初三的时候破例转入一班的。
刚入学时的分班,是通过入学考试的成绩来评定的,而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的王伟,既没有参加过什么竞赛班,也没有什么过人的特长,即使他在那所小学名列前茅,可在全城的佼佼者面前又有什么优势呢?他一拿到八中摸底考试的卷子就懵了:看起来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并没有超纲,可为什么他却一点思路也没有?
从小到大也算是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很有野心的王伟并不满足于就这样被分到一个普通的班级。在初一的时候,别的同班同学还在为刚上初中感到无比欣喜,男生们的心思都放在呼朋唤友打球拉架上,有些早熟的女孩子则忙着花枝招展地打扮起来,美瞳和假睫毛开始流行。他前座一个女生,长得倒是也算清秀,就是喜欢改校服,把校服短裤裁的更短,把校服长裤裤脚缩紧,顶着一头又黑又长的清汤挂面,老爱回过身来有的没的和他搭讪。
他很烦。他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成绩上,没工夫理会这些旁枝末节。他看着他的月考排名从中游一路向上走,到三百名,到二百名,再到七十五名,之后,每前进一名都很困难——年级前四十名永远都是那些名字,只是先后排列顺序每回有些不一样罢了。直到他第三次停在三十七的位置时,班主任来找他谈话,询问他是否想去一班。
想啊,当然想!王伟的心一下子跳到半空中惊喜地叫嚣。可在班主任面前,他却有分寸地表示出了“舍不得老师和同学”、“宁愿放弃更好的机会来帮助同学”的意思。年轻的女老师很受感动,语重心长地为他分析转到一班的好处,并表示为这样重感情的学生感到骄傲,极力推荐他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发展。
王伟是个心气很高的人,在原先的旧班级里他根本没有看得上愿意结交的朋友,又怎么会对旧班级有丝毫的留恋呢?在跟班主任推拉了几个回合后,他很干脆地收拾了东西。在转班的前一天,他一个晚上没睡好,想的统统都是等到了一班他要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和那些“传说中的大神”拉近关系,如何能更进一步,摆脱这个“三十七”的帽子。
第二天,王伟就搬着自己的桌椅到了一班,他个子不高,干脆程琤就把他安排在了讲台旁。王伟抱着期待的心情做了自我介绍,大家都礼貌地鼓掌了,还都一个个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王伟很开心,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他就像一滴油,永远融不入一班这一碗水。大家都很礼貌,但是礼貌地疏远。他自己呆着,没有人会主动去搭理他;若是男生群里聊了起来,他凑过去应和,大家也就是笑了笑,很快就散开了。
他觉得很无助、很尴尬,甚至有些愤恨,尤其是对着那个顾梓聿。
当一个人足够优秀近乎完人时,一点小小的瑕疵都能使他被千夫所指。
鼎鼎大名的顾梓聿,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的名字被提及。而现在,当他所被称赞羡慕的成绩、能力都不再出众,却依然在一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王伟的心里,是很有些愤愤不平的:
真是奇怪,明明初三下学期,顾梓聿的成绩已经掉到百名开外,根据成绩流动的原则,他早就没有资格继续待在一班了,但没有人提起这回事。他本人,似乎还是大家默认的那个’不可动摇的第一’,平时还总是有人爱问他问题。
本应对顾梓聿失望的老师们,这半年里没有改变一点儿态度,仍是那样亲热地嗔怪地,对待他如同对待一个年幼的突然间耍赖皮的小男孩,宠溺着包容着。而就连王伟喜欢着的女孩们,也都总是把目光悄悄投向他的方向。
中考的成绩已经出来了,王伟考的很不错,是他初中三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当天晚上,他就接到了一中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作为准高一生来一中参观”,暗示他志愿选择一中。
在鹿城,众所周知,三所高校呈三足鼎立之势:一中占尽了教育考试院的考试资源和地理优势,在社会上宣传力量强大;八中是老牌的教育强校,师资力量强大,成绩突出,历史悠久。这两所学校数十年来从统考的平均分、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到优秀毕业生去向、校庆的隆重程度从来都是针锋相对,对于优秀生源的争夺激烈程度更是可以预料的。而外国语学校手握语言类学科保送大权,有这样的优势,一部分考生也会心有取舍——毕竟不管保送的院校如何,这也是一条比较轻松的路。
每次中考成绩出来,一中和八中就会开启火热的“抢人大战”。
王伟拿着电话,话筒那头一中的老师热情地喋喋不休:“…咱们学校啊看重素质教育,讲究全面发展,你是八中的学生,肯定也对你们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很不满吧,都是题海战术,没有意思。我们一中不但历年高考成绩都很好,而且学校里社团氛围浓厚,非常自由,高中部就在老城区中心,可以自由选择寄宿或者走读。看同学你的档案,一中离你家也很近啊,八中的高中部可在郊区呢!交通那么不方便…”
唯一难过的,就是要乖顺接受顾仲景严厉目光的洗礼和时不时的冷言冷语——没错,他还在为之前“用自己的身体健康作威胁”,选择留下来继续读一年书而还债。
除此之外,一切都好,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期待着假期赶快过去,期盼着新学期的到来。
中考后的暑假,却并不像王伟想象地那么无法无天的快乐。他拒绝了同学朋友出去玩的邀约,只一心宅在家里,做着班级里发的那些初高中的衔接教材——这可是一班的老师们专门给他们编写的,其他班的学生都没有呢。
虽然他们也不一定想要。
王伟是在初三的时候破例转入一班的。
刚入学时的分班,是通过入学考试的成绩来评定的,而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的王伟,既没有参加过什么竞赛班,也没有什么过人的特长,即使他在那所小学名列前茅,可在全城的佼佼者面前又有什么优势呢?他一拿到八中摸底考试的卷子就懵了:看起来题目涉及到的知识点并没有超纲,可为什么他却一点思路也没有?
从小到大也算是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很有野心的王伟并不满足于就这样被分到一个普通的班级。在初一的时候,别的同班同学还在为刚上初中感到无比欣喜,男生们的心思都放在呼朋唤友打球拉架上,有些早熟的女孩子则忙着花枝招展地打扮起来,美瞳和假睫毛开始流行。他前座一个女生,长得倒是也算清秀,就是喜欢改校服,把校服短裤裁的更短,把校服长裤裤脚缩紧,顶着一头又黑又长的清汤挂面,老爱回过身来有的没的和他搭讪。
他很烦。他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成绩上,没工夫理会这些旁枝末节。他看着他的月考排名从中游一路向上走,到三百名,到二百名,再到七十五名,之后,每前进一名都很困难——年级前四十名永远都是那些名字,只是先后排列顺序每回有些不一样罢了。直到他第三次停在三十七的位置时,班主任来找他谈话,询问他是否想去一班。
想啊,当然想!王伟的心一下子跳到半空中惊喜地叫嚣。可在班主任面前,他却有分寸地表示出了“舍不得老师和同学”、“宁愿放弃更好的机会来帮助同学”的意思。年轻的女老师很受感动,语重心长地为他分析转到一班的好处,并表示为这样重感情的学生感到骄傲,极力推荐他到一个更好的环境发展。
王伟是个心气很高的人,在原先的旧班级里他根本没有看得上愿意结交的朋友,又怎么会对旧班级有丝毫的留恋呢?在跟班主任推拉了几个回合后,他很干脆地收拾了东西。在转班的前一天,他一个晚上没睡好,想的统统都是等到了一班他要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和那些“传说中的大神”拉近关系,如何能更进一步,摆脱这个“三十七”的帽子。
第二天,王伟就搬着自己的桌椅到了一班,他个子不高,干脆程琤就把他安排在了讲台旁。王伟抱着期待的心情做了自我介绍,大家都礼貌地鼓掌了,还都一个个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王伟很开心,觉得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然而,很快他就意识到,他就像一滴油,永远融不入一班这一碗水。大家都很礼貌,但是礼貌地疏远。他自己呆着,没有人会主动去搭理他;若是男生群里聊了起来,他凑过去应和,大家也就是笑了笑,很快就散开了。
他觉得很无助、很尴尬,甚至有些愤恨,尤其是对着那个顾梓聿。
当一个人足够优秀近乎完人时,一点小小的瑕疵都能使他被千夫所指。
鼎鼎大名的顾梓聿,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他的名字被提及。而现在,当他所被称赞羡慕的成绩、能力都不再出众,却依然在一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王伟的心里,是很有些愤愤不平的:
真是奇怪,明明初三下学期,顾梓聿的成绩已经掉到百名开外,根据成绩流动的原则,他早就没有资格继续待在一班了,但没有人提起这回事。他本人,似乎还是大家默认的那个’不可动摇的第一’,平时还总是有人爱问他问题。
本应对顾梓聿失望的老师们,这半年里没有改变一点儿态度,仍是那样亲热地嗔怪地,对待他如同对待一个年幼的突然间耍赖皮的小男孩,宠溺着包容着。而就连王伟喜欢着的女孩们,也都总是把目光悄悄投向他的方向。
中考的成绩已经出来了,王伟考的很不错,是他初中三年以来最好的成绩。当天晚上,他就接到了一中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作为准高一生来一中参观”,暗示他志愿选择一中。
在鹿城,众所周知,三所高校呈三足鼎立之势:一中占尽了教育考试院的考试资源和地理优势,在社会上宣传力量强大;八中是老牌的教育强校,师资力量强大,成绩突出,历史悠久。这两所学校数十年来从统考的平均分、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到优秀毕业生去向、校庆的隆重程度从来都是针锋相对,对于优秀生源的争夺激烈程度更是可以预料的。而外国语学校手握语言类学科保送大权,有这样的优势,一部分考生也会心有取舍——毕竟不管保送的院校如何,这也是一条比较轻松的路。
每次中考成绩出来,一中和八中就会开启火热的“抢人大战”。
王伟拿着电话,话筒那头一中的老师热情地喋喋不休:“…咱们学校啊看重素质教育,讲究全面发展,你是八中的学生,肯定也对你们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很不满吧,都是题海战术,没有意思。我们一中不但历年高考成绩都很好,而且学校里社团氛围浓厚,非常自由,高中部就在老城区中心,可以自由选择寄宿或者走读。看同学你的档案,一中离你家也很近啊,八中的高中部可在郊区呢!交通那么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