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郑和再出海(第2页)

现在除了大明,有两个地方盛产棉花,且产业成熟,一个就是南亚的德里苏丹国,另一个就是中东的马穆鲁克王朝,但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这个国家现在可能日子并不好过!

朱雄英目前只是将少量的棉布,通过船队销往海外,去换取棉花,大部分的棉布还是以低价格销往了大明各个地方,大明目前物资还并不富足。在应天,这种价格低廉的棉布一经上市,就被疯狂抢购。

很多民间小作坊都纷纷破产,但其劳动力很快就被应天棉织厂给吸收了!

但一定还有很多从事普通织造工作的人没了生计,但是这就是新事物出现的弊端了,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消化这部分劳动力,比如将其改为农户,并分于他们土地。

当然,这一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此时的朱雄英正在操心另外一个事情,因为改造后的螺旋桨成功了。经过流金城船坞的研究人员日夜研究试验,还有朱雄英时刻关注,终于造出了效率合格的螺旋桨,目前已经试航成功。

此次的蒸汽船还没有放弃风帆,毕竟蒸汽船也需要很多的燃料,在一些顺风顺水的海路上,完全可以凭借着风帆辅助前进。

四月十五日,流金城船坞。

朱雄英站在岸边,身前站着的是郑和、阿海、阿洋三人,以及他们曾经的一些船员。

船坞之中,屹立着三艘宝船,此时的宝船上并不是空空如也了,而是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在后方的江面上还有七八艘大小差不多的宝船,这其中有朱雄英从别处调拨的,有新造出来的。

长度都在七八十米左右,每船平均可容纳五百人。这已经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了,船只远航并不是只运人就可以了,还需要携带大量的淡水,食物等生活物资,还需要有燃料,有武器。

尽管如此,这只船队也足有五六千人,朱雄英将自己的太孙亲军调拨了一些,又从海军处调拨了一些,组成了这只船队。他们携带的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并且给他们配备了军官,应天学院的学生,也就是郑和他们的同学,一起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