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等你二姐毕业了,我就带你们坐飞机去海边旅行(第2页)
施秋玲不明觉厉,却还是好奇问道:“二姐夫,这有啥区别啊?”
许承安耐心地给她解释:“区别可大了,以前咱必须卖给公家,再由公家卖到市场,收多少钱,卖多少钱都是公家决定的,卖得不贵,买得也不贵!”
“可是统销统购今年才开放,我们厂子不是早早就收木耳了吗?”
施秋玲还是有些不懂。
“没错,我们厂子早就收木耳了,但进入市场流通前还是得通过公家,才能进入市场,不能直接从厂子投放到市场卖,但是现在可以了!”
改开前沧城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的情况是耳农—公家—市场。
改开后到85年前则多了一种情况,耳农—加工厂—公家—市场,两种情况并存。
85年后则变成了耳农—公家—市场,或耳农——市场,耳农——加工厂——市场,三种情况并存了。
换句话说,可以卖给公家,也可以跳过公家,直接投放到市场上卖。
85年前,厂子的黑木耳得先供应沧城本地就是这么个道理,直到本地饱和了,公家那边说我吃不下那么多了,你自己处理吧,剩余的才能卖到省会,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是计划经济的弊端,它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
比如以前东方红拖拉机滞销,厂家库存大量积压,偏偏有钱的民众没有指标买不了,这就很矛盾。
还有黑木耳等农副产品,有些本地产能过多的,却没法卖到有需求的更大的市场。
后来郭嘉也发现了其弊端,所以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
当然了,计划经济在五六十年代也是起到了作用的,如果当时没有计划经济的话,很多人都得饿死,只是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适应国情了,不得不淘汰而已。
不过计划经济的弊端也在改开初期给很多人都带来了机会。
要是许承安重生的时间换成90年代,市场早就很开放了,沧城的黑木耳如果有多余的产能,自然而然就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流通到其他缺少的市场,他不可能掌控黑木耳产业。
当然了,如果没有他的话,沧城的黑木耳产业也做不起来。
不管怎么说,他是为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