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河边草

第1068章大议(第2页)




    二来,劳师动众,长途跋涉,君臣困顿自不必提,糜耗更是空前绝后,仿效的也不过是始皇帝五巡天下故事,秦二世而亡,隋亦如此,前车之鉴不远,吾等后人当慎思之。



    再有,突厥国内之情势,吾等所知寥寥,未解其因,必碍其果,冒然前去相见,危机四伏不说,还易为突厥所制。



    若其本存无礼之心,至尊前去岂非自取其辱?所谓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到时吾与突厥必有一战,那与修好之初衷岂不相悖?



    臣以为一二使者可为之事,何必天子躬亲?不如派人北去细数其弊,以绝此议。”



    上来就是个反对的,旗帜鲜明,理由充分,李破暗自点头,觉着他说的很有道理,王不见王才是正常状态。



    两国相交,各凭手段,见面聊一聊的想法确实有些荒唐,阿史那杨环并非蠢人,却还是派人提出会盟,若不是想要把他捉去突厥王庭,那就是真的渴欲一见了。



    想亲自看看他是不是真的长的很像杨坚夫妇?



    李破没有说话,选择继续等待,商量事情嘛,有反对的自然便有赞同的,若是大家有志一同,观点一致,那说明根本没有商量的必要。



    果然,等了一会,中书令萧禹便开了口,“温仆射所言甚是有理,然臣以为,吾与突厥交好多年,既为盟友,又为亲戚,此为私情也。



    以当前之势而论,天下初定,国力疲敝,若能与突厥修长远之好,其利甚多,此为公义也。



    而利弊之间取其大者,方为明智之举,不能一概而论,始皇帝巡行天下,为昭六国之人明其主也。



    炀帝四处巡游,荒唐之举累累,怎只会盟一事?



    如今至尊平定天下,功绩已同秦皇汉祖,贤明之处,世人皆知,杨广之流差之远矣,与其以炀帝为鉴,不若放眼将来。



    所以臣以为使者往来,不应以婉拒为主,反而该与突厥商议会盟细节,避害趋利,让突厥可汗察查吾之诚意。



    若其觉得会盟之事确实多此一举,收回成命,与我也是无碍,若是执意会盟,臣愿陪于至尊左右,逢有无礼,臣当死于阶下,以告突厥大唐不可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