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河边草

第1154章商谈(第2页)




    一个个的无甚作为,对族中出现的“不肖子弟”却极为凶狠毒辣……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他看来在此事之上他一定能获得皇帝的支持,皇帝出身草莽,即便对贵族们也不错,但这样的好主意定会受到皇帝青睐。



    可就这么一点变动,却在中书讨论了两个多月,阻力之大甚至超出了苏亶的预期。



    而他很快就明白了过来,任何对世业田和永业田的改动,触动的绝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利益。



    更何况他还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把柄。



    买卖的是永业田,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便会成为官府记录中的流民,那是地道的祸乱之源。



    以前其实也是如此,可贵族们毕竟还能收人做自己的奴仆,以后呢,官府既然允许了土地买卖,那么难道也要允许流民四处逃窜?



    朝堂上就是如此,被人抓住把柄攻讦是常有的事情,因政见不合而相互参劾那都属于正派人,有些人结下私怨,以公谋私进行报复才是常态。



    换句话说,朝堂上没几个真正的正派人……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眼见争论日趋激烈,有人又来火上浇油。



    这次动的是永业田和世业田的根基,尚书左丞鲁兴道上言,为激励百姓,安抚民心,不如拿出一部分世业田来化为永业田,允许农人子孙继承。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他建议根据耕作年限,将一部分世业田转换成永业田,交给农民成为农民的私产。



    也就是说,永业田将不再局限于桑麻,林木之田,耕地也被纳入其中。



    此议一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土地买卖的事情一下便被挤到了一边。



    因为这明显是要重新厘定永业田和世业田的定义。



    以前世业田和永业田其实是均田制的两个方面,井水不犯河水。



    世业田是官府交给农民耕种,农人只有耕种权,男丁成年以后授田,人死之后则收归朝廷重新进行分配。



    永业田则指的是桑田,麻田以及一些林地,每个成年男丁授田的时候官府都会给予十亩到二十亩的永业田。



    本质上是朝廷促进农林副业之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基本商品的供应和流通,因为人们的吃穿住行,离不开桑麻,木材,水果等物产。



    此事由鲁兴道提出,进到尚书省,得到了以刘洎,高季辅等御史的支持,再有尚书省交中书议决。



    在中书议了一个多月也没个结果,支持的人和反对的人同样的多,理由也都五花八门,没有统一起来,议论的虽然激烈,对抗却并不那么明显。



    说明大家还在考量其中的利弊,而在户部,以礼部侍郎杜淹为首,便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反对的行列之中。



    段纶的态度则是无可无不可,此时跟苏亶提起此事……苏亶琢磨了一下,这是要卖他一个情面?



    只要他拿定主意,便会得到段纶的鼎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