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炮轰郡王府

札萨克镇,位于科尔沁右翼后旗,地处白城的西北端。

 甲午战争后,朝廷“垦荒政策”的推广使这里原始畜牧业开始瓦解,大量迁移人口来此定居垦荒,导致牧地不断减少,耕地逐年增加。

 农业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兴起,烧锅、油坊、铁匠铺、粉坊、酱醋坊随之出现,形成了这人口超两千的小镇子。

 在镇子东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堡垒形建筑,这便是哲里木盟副盟主,札萨克郡王乌泰的“镇国公府”了。

 若只听这“镇国公府”的名字,不知道的会以为得多气派呢,其实不然,这里到处都透出来就一个感觉,穷。

 残缺的墙壁,破损的大门,漏风的窗户,蔫头巴脑的狗,衣衫不整的卫兵,从里到外都是一副活不起的景象。

 按理讲,一个郡王的家无论如何也不该如此破烂的,要整明白这个原因就不得不说说这个乌泰了。

 他本是王族疏枝,本与王位是八竿子都打不着边的,因此早年就去做了喇嘛。

 在十一世郡王去世后,旗内王公贵族为王位发生了激烈的争斗,十世郡王之妻为了停止内耗,最后指定乌泰过继给自己做儿子并继承王位。

 1881 年,二十一岁的乌泰还俗袭位,出任札萨克郡王。

 但旗内的大部分王公并不服气,便向“理藩院”告状,乌泰为了保住这王位,不惜花费重金上下打点、买通关节,虽然最后他确实如了愿,但他的经济状况却已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了。

 后来他又私自卖地敛财,但违反朝廷禁令,又面临被剥夺“郡王”身份的危险,只好再次花钱保官,不但最后没赚到分文,反而闹了个几近破产。

 也是从此时开始,他便仇恨起了朝廷。

 就在这节骨眼上,急于介入东北的沙国势力联络上了乌泰,从此札萨克郡王就沦为了沙国人的走狗。

 1900 年闹义和团,沙国借保护东清铁路为由,派遣大量兵力进驻东北,其中有 160 名哥萨克骑兵便驻扎在乌泰这里。

 随后几年,乌泰又由以旗内的牧场、林业作为抵押,在沙国银行先后得到了近三十万卢布的贷款,而这些钱都被他给挥霍掉了。

 可欠钱总归要还的,但乌泰没钱还,就只能被人夺走名下的财产,最后搞成现在这副穷困潦倒的死样子,别说修葺王府了,就连这郡王本人可都要揭不开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