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师父这画怎讲(第2页)
小说这事算是尽了人事,到了听天命的时候,在下一个大高潮来临之前,每天抽点时间写写就行——对他来说,每天更个六千八千字大概是忙活两三天足够更一周的难度。
“那就不打扰硕哥啦,改天再找你学习一下漫画。”
所以这种“只是为了让大家感受推理乐趣”的写法,其实是投入产出比很不平衡的,只不过李某精力爆炸思维够快打字够猛,不在乎投入收益比例,只在乎品质而已。
“心照了。”林恒点了一下穿鞋的李若飞。
“好,随时欢迎。”说完曹心硕就进了自己的画室。
点到即止的交流是李颜非常喜欢的,跟那种害怕自己结束话题的人聊天真的很累。
本来李颜给今天定了个目标——把画画完,但很快否决了。
给文艺创作定下完成量的任务是一个坏习惯,这可不是做题,没感觉的时候干耗只会拖累品质,有感觉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写多画多是常事。
有这么一回事,让一个画家把自己的画按阶段拍四张过程图,他们往往会选择线稿或者草稿作为第一张,上了底色的稿子为第二张,基本完成的为第三张,最后彻底完成的是第四张。
而大部分的非专业观众,会表示“最喜欢第三张”,并且强调觉得第三张到第四张之间看不出来有啥区别。
李颜这两三天画的,正好就是这玄学的第三张到第四张之间的内容。
前三张是画给观众看的,第四张是画给自己的;前三张的完成代表一张画有了见光的资格,第四张的完成代表它有了被拆解与赏析的意义。
一笔完成底色,十笔画完主体,一百笔都没能结束一张画,就是这个原因。
李颜在不断的琢磨细节中,积累着灵光一现的进度条。
有些画从平庸到被津津乐道,或许就差了厚积薄发的这几笔,或许是一个大胆的颜色,或许是一个巧妙的表达,或许是一个怪异的留白……
当然,这些不能强求,例如李颜这张画,他就觉得总是差了点意思。
“一张从迷茫状态下冲出来的画,上限大概早就被定死了,不要事事妄想一步登天。”李颜叹了口气,往远处走几步,上上下下扫视了自己的画,暂时没有更多更好的想法,便拨通了杨成章的电话。
结果电话铃声从门外响起,把李颜吓得头皮发麻。
杨成章推门而入,“我听说你又在屋子里待了一整天,实在好奇进度,没想到咱师徒俩心有灵犀。”
李颜打了个寒战,“这个……师父好,我觉得这画差不多了,您看看?”
杨成章一会儿站到十步开外,一会儿凑近了仔细查看,沉吟半晌,给李颜都整紧张了才说道:“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