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争雄如梦观影

第81章 探望领导(第3页)

 这便是难得的提携之恩,陈吉发又连忙谢礼。说完这些,文安之端茶饮,陈吉发便起身告辞。

 外面,王石头与同样来自湖广的文家小厮正在用乡音吹牛,看起来聊得开心。文大人见了慈祥一笑。

 “难得见着家乡人,子安努力考试,为湖广增光。”

 “定不负大人勉励!”

 陈吉发嘴上说着动人心的口号,实际上出了文宅,白天还是去忙生意上的事情,到了晚上才抽空写策论。

 由于有系统辅助,他写文章省了大量查资料的时间,倒是不担心完成的问题,就是其中的观点要认真斟酌,投其所好。若是观点让教授们反感,写的再好也是白搭。

 先放下此事,陈吉发奔波谋划的第一个生意,是彩染布。

 之所以是彩染布,而不是普通布匹,主要是因为普通布匹是大宗商品,大规模织布,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在明帝国晚期,江南一带虽然已经有了上千人的大规模工厂,但大量的劳动力仍然掌握在宗族和地方士绅手中。陈吉发在江夏苏家湾能够大规模动用劳动力,是因为他得到了当地士绅的支持,但在南京没有这个条件。

 此外,明朝的织染中心在松江府,松江布几乎占到了整个明朝布匹产量的七成以上。从松江输送到应天府的布匹,一年就有三十万匹以上,其中不乏世家豪族的产业,陈吉发立足未稳,还没有资格参与分这块蛋糕。

 彩染布就相对好得多,细分市场较小,附加值较高,适合小规模初创,也适合快速积累利润。

 彩染布在明朝算是奢侈品。

 例如,最差的白布一匹不过二钱银子。青布、黑布、蓝布等单色布匹,大约三至四钱一匹。更加细腻的色彩,比如天青色、湖蓝色、鹅黄色、柳绿色,由于染料难于收集,往往要贵至七八钱,甚至一两银子一匹。至于花纹布、多彩布,就更是昂贵,通常卖起来都是论尺的,往往数尺布就要一两银子。

 主要原因在于,明朝染布主要采用灰染工艺,用木板雕刻成需要印染的纹样,然后贴在布上,用油蜡和草木灰封住纹样空隙,再将处理好的布染上颜色,晒干,洗去油灰,便能得到精美的彩染布。

 灰染工艺直到民国时期仍然是染布的主要工艺,只是将木板换成了油纸或者油毡,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而且,民国时期有了化学染料,成本比明朝时要更加低廉。

 而如今,让陈吉发搞化学染料的确是勉为其难,但他能优化工艺,优化染料配方,部分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占领小份额彩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