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探望领导(第2页)
然而,更加悲催的是,即便是以“复古”温和修饰理学的复社运动,最终还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忌惮而破产,大明王朝以政治改革促社会改革的内驱因素被皇权压弯。
着名的《五人墓碑记》便是诞生在这个背景之下。
后期,复社残存人员虽然在南明的抵抗运动中出力颇多,但终究是无力回天,使华夏沦丧。
而崇祯七年的南京,正是复社发展盛极一时的时候,以南京为首的江南各大城市,都有复社活动,“复古”思想几乎被大多数地方实干派官僚所认同。
文安之如何想,陈吉发心中没底。
“学生偶尔读过些短文杂评,并未深入研究。”
“莫要紧张,”文安之听出陈吉发的谨慎,语气中带着笑意,“你我只探讨学问,不必过于拘谨。说说看,王学与刘学,哪个更符合你心意?”
短暂考量,陈吉发决定实话实说。
“时至今日,刘学必亡国,王学虽更贴实际,然,亦不能匡扶社稷。”
“哦?倒是头回听说这等说法。谈谈看?”
“刘学在于君子德行,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升斗小民,为利可以弃德,虽教化有用,然面对生老病死,贫困潦倒,小民无心思德,惟愿活命尔。故,刘氏君子之学,只适于衣食无忧者修养心性,于柴米油盐无用,固尔治国必亡。”
“哈哈,有趣,那王学呢?”
“阳明讲学以致用,强调经典要与民生实际结合,这思想是进步的,有用的。但阳明又讲,天理存乎一心,心中有圣人,所为皆圣举,却是治国之大忌。人各有思想,天下学派众多,若人人皆举圣,人人存乎一心便可得道,便会各行其是,天下分崩。此外,还有举圣言以为恶者,若无法度约束,自然干乱社稷。”
“有些道理。既然如此,子安认为,该如何是好?”
陈吉
发顿足,郑重拜道:
“唯十六字尔:严明法度,体民疾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文安之沉默片刻,似乎是在思索,然后回道:
“似有些道理。然如何理解,如何实行,还需要细细详说。既然打算正月二十五出发,还算有些时日。不如你将刚才的观点,抓紧写篇策论如何?到时候老夫帮你看看,定能有所助益。”
“谢司业大人提点!学生必准时完成!”
应下了这件事情,又聊了些别的学术问题,文安之又语重心长叮嘱陈吉发。
“子安,北京、南京皆繁华所在,进了城,诱惑很多,乱花最易迷人眼,求学不倦,在于保持本心。如今大街上绫罗绸缎都是各地赶考的公子,但又有几人真的能做一辈子学问?求一辈子真理?有些人忘了根本,以奢靡斗富为乐,有些人沉迷享乐,流连秦淮画舫,有些人标新立异,学着女子华服美妆,皆不可取,你且好自为之。”
“司业大人教诲,学生必铭记于心。”
“嗯,你先回去温书,礼部那边,老夫还有几个旧友,待你策论作成,就拿来老夫帮你看看,若是言之有物,老夫就予你推荐上去,多少能为你求个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