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晋商(第3页)
本家相熟的伯父前段时间来信,告诉他,如今族中已经在酝酿各地新的掌柜人选,其中就有江夏分号,内定要换成本家嫡系的三少爷王珺,而王珏可能会被派到九江去。
伯父是以恭喜的口吻给他写信。毕竟,九江有钞关,结算的商户众多,业务量是有保障的。但是王珏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王家在九江的业务十分单一,只有存取汇兑,又因为金额很大,族中各房都安插有亲信,掌柜没有什么自主权,他想经营些自己势力的想法注定是不成的。
而王珺虽然是大老爷的三子,却是最受宠的良妾所生,母族是平遥的粮商,颇有助力。大老爷将王珺安排过来,定是看中了江夏高速成长的潜力,想给自己这位受宠的庶子挣一份家业。
在江夏经营近七年的王珏深感晦气,尤其是他娶了武昌府衙户房书吏的女儿做正妻,在江夏正是小有势力,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被大老爷釜底抽薪,着实心中愤懑不已。
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是八月二十,但如今中原战乱,这封信是托了相熟的商队捎过来的,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按照大老爷的脾性,恐怕此时王珺都已经在路上了。
王珏有些着急上火,于是扯着重阳节的名义带着老婆孩子去给老丈人送礼,为的是请他帮忙想想办法。
老丈人姓高,四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女儿就是王珏的老婆,大儿子刚刚成家,在府衙帮忙算账,准备子承父业,小女儿和小儿子都没成年。
见了女婿带着女儿、外孙回来,高书吏很开心,让老婆子上菜温酒,同王珏小酌几杯。
酒过三巡,王珏说明来意,高书吏眯着眼睛,拍着女婿的背说道:
“早先说让你单出来干,你总是舍不得王家的名头。你人在江夏,要山西的名头有什么用?”
“小婿不是没考虑过。只那合作社一直与四通钱庄往来,账目代理,资金借贷,都是首选四通。小婿能拿到的都是边角料,这般生意,如何敢出来单干?”
“四通钱庄背后是江夏县的士绅,最大的后台就是江夏贺家。你抢不过他们很正常。不过,若你真心单干,老夫这里有件生意,端看你敢不敢做。”
“泰山大人指点!”
“每年秋税从中秋结束就开始催缴,冬月前集中上交一批,来年春天再缴一批。这些银钱在户房仓库要停留两个月,每年,都有些人利用这个时差套现。今年典簿大人令老夫掌管此事,不如,就让你来做?”
这业务王珏熟悉,每年丰收的时候,农民为了完税,经常性压低价格兑换银子,大商户就会大量购入粮食囤积,同时出借高利贷给农民完税;而到了征缴完成,入冬的时候,粮价恢复,再出货变现,同时找农民催收高利贷,从而两头大赚。